[发明专利]一株可降解吡啶的根瘤杆菌、选育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4832.5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0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沈锦优;王连军;张鑫;陈丹;孙秀云;李健生;刘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2;C02F3/34;C12R1/41;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可 降解 吡啶 根瘤 杆菌 选育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降解吡啶的细菌、选育方法及其在废水生物处理和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吡啶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化工等行业,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吡啶因其杂环结构而具有较强的水溶性,很容易转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因而在土壤和地下水中普遍存在。由于吡啶的生物毒性、致畸变和致癌特性,吡啶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危害。因此,含吡啶的废水如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目前,国内外对吡啶废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吸附、焚烧和氧化等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然而,吸附、焚烧和氧化等物化处理技术成本普遍偏高,只适用于高浓度吡啶废水的处理,且处理后的废水吡啶含量仍大于排放标准,难以实现达标排放,尚需进一步的处理。因此,对处理效果好、处理成本小、无二次污染的吡啶污染废水的处理技术和工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微生物处理法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污染的无害化治理。生物法无二次污染、处理量大,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废水处理技术。但由于吡啶类物质可生化降解程度不高,普通的生物处理无法作用或效率低下。因此,对吡啶降解效率高、降解效果好的微生物的驯化、筛选和应用,是解决吡啶废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开展了一些关于吡啶降解菌的筛选工作,目前已出现一些关于生物降解吡啶的报道,然而目前已见的吡啶降解菌种类仍十分有限,主要包括Arthrobacte,Bacillus,Lysinibacillus,Nocardiodes,Paracoccus,Pseudomonas,Rhodococcus,Shinella,Shewanella,Streptomyces等种属。然而,至今并未出现关于根瘤杆菌(Rhizobium sp.)降解吡啶的报道。此外,目前已报道的大部分吡啶降解菌对吡啶的耐受浓度低(小于1000mg/L),降解速率慢,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降解效率高、对吡啶耐受浓度高、能适应真实环境的的新型、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吡啶降解菌株对吡啶耐受浓度低、处理效率低、菌株种类较为单一等不足,提供一株可高效降解吡啶的新型菌株(Rhizobium sp.)NJUST1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可高效降解吡啶的新型菌株(Rhizobium sp.)NJUST18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Rhizobium sp.)NJUST18在含吡啶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发明从南京市六合区某化工企业长期受到吡啶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了吡啶特效降解菌株NJUST18,经鉴定为根瘤杆菌(Rhizobium sp.),命名为(Rhizobium sp.)NJUST18,GenBank登陆号为JN106368,菌株已于2013年3月28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3110。该菌株为国内外第一株可用于吡啶废水处理的根瘤杆菌。
一株可高效降解吡啶的新型菌株(Rhizobium sp.)NJUST18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株的分离:将长期受到吡啶污染的排污口取出的土样2g加入到50mL含500mg/L吡啶的液体无机盐培养基MSM中,装入150mL三角瓶中,30℃条件下以180转/分的转速摇床培养,实现吡啶降解菌的富集培养;7天后,2mL富集培养后的液体培养基转接入50mL新鲜液体无机盐培养基MSM中,并摇床培养;经过连续3次转接后,用无菌蒸馏水将转接后的液体培养基稀释105-109倍,涂布于含1000mg/L吡啶的无机盐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放入30℃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一周后挑取在菌落特征上有明显差异的菌落,采用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进行纯化,连续纯化三次后,得到单一菌株,并进行斜面保存。
(2)菌株的筛选:挑取分离所得到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含1000mg/L吡啶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120h;测定培养基中吡啶浓度变化,选取培养基中吡啶浓度显著降低的单菌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48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免烧凹凸棒发泡吸音板
- 下一篇:一种高取向排列的氮化碳纳米棒阵列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