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速酸酸化液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3519.X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玉;曹淑霞;张永宁;刘志鹏;魏金霞;高晶;王泳华;马高红;朱昆伦;高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C09K8/74 | 分类号: | C09K8/7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酸 | ||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油田化学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水用增注酸化液。
背景技术
酸化是油气井稳产、增产,注水井稳注、增注的主要措施之一,它是利用酸液清除生产井、注水井井底附近的污染,恢复地层的渗透率或者溶蚀地层岩石胶结物以提高地层渗透率,疏通流体渗流通道,从而恢复和提高井的产能。
我国的油田大多为多薄层,平面分布不稳定,物性差,属于低孔特低渗油藏,井注水压力高,部分井注不进水。经常规酸化体系处理后,酸化有效期短,增注效果不佳。
对于高粘土含量的低渗透储层,由于岩层中的粘土矿物含量较高,而且含有一定量的地层微粒,注水时粘土矿物就可能膨胀,地层微粒发生运移堵塞细小的渗流孔道,致使岩心的渗透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堵塞孔道。在酸化过程中,尽管有些堵塞可以解除,但是井间距离较大,注水井附近的地层微粒,逐渐向地层深处运移,最终聚集在井间的某一位置,产生堵塞,严重时会将地层完全堵死,注水井注不进水,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而在常规土酸酸化中,由于酸液与地层矿物反应速率快,酸的穿透距离短,造成近井地带过度溶蚀,而达不到深度酸化效果。因此常规土酸不适用于高粘土含量的低渗透储层深度酸化处理,只有进行深度酸化处理才能获得较好的增产增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油田的,加入了酸化缓速剂的增注缓速酸酸化液。所述缓速酸酸化剂对地层进行深部酸化以改善酸处理效果;将酸化缓速剂加入酸液中,通过它吸附在岩石表面,能减缓酸与岩石表面的反应;且酸化缓速剂主要由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在溶液中能有效抑制H+的传质速度,大大延长酸岩反应时间,从而增加了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提高酸化的有效率,因此能够达到深度酸化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缓速酸酸化液,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盐酸 10-14%, 氢氟酸 1-4%, 酸化缓速剂 1-4%,
酸化缓蚀剂 1-2%,铁离子稳定剂 0.1-0.5%,破乳助排剂 0.2-1%,
粘土稳定剂 1-2%,和水 72.5-85.7%。
优选所述酸化缓速剂是:EL-21酸化缓速剂。
优选所述酸化缓蚀剂是:YHS-2油气井酸化缓蚀剂。
优选所述铁离子稳定剂是:CX-301高温强效铁离子稳定剂。
优选所述破乳助排剂是:CX-307破乳助排剂。
优选所述粘土稳定剂是:氯化钾。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制备所述缓速酸酸化液的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按质量比称取盐酸、氢氟酸、酸化缓速剂、油气井酸化缓蚀剂、高温强效铁离子稳定剂、破乳助排剂、粘土稳定剂与水,室温下混合,摇匀静置,以备使用。
本发明的优点是:缓速剂能够延长酸化时间,可达到深度酸化,特别适合高粘土含量的油田如七棵树油田,能较好的提高油田注水效果。本配方使七棵树油田SW801区酸化溶蚀率提高了18.9%。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采用盐酸、氢氟酸、酸化缓速剂、酸化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破乳助排剂、粘土稳定剂配制成水溶液。水溶液中各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盐酸、氢氟酸、EL-21酸化缓速剂、YHS-2油气井酸化缓蚀剂、CX-301高温强效铁离子稳定剂、CX-307破乳助排剂、氯化钾和水分别为12%、4%、3%、1%、0.2%、0.5%、1%和78.3%。将各组分在室温下混合,摇匀静置,制的缓速酸酸化液。
实施例2:
采用盐酸、氢氟酸、酸化缓速剂、酸化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破乳助排剂、粘土稳定剂配制成水溶液。水溶液中各组分重量份数为:盐酸、氢氟酸、EL-21酸化缓速剂、YHS-2油气井酸化缓蚀剂、CX-301高温强效铁离子稳定剂、CX-307破乳助排剂、氯化钾和水分别为14%、4%、2%、1%、0.2%、0.5%、1%和77.3%。将各组分在室温下混合,摇匀静置,制的缓速酸酸化液。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35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