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下式背光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58784.0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8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叶钧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3/04;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杨东明 |
地址: | 21515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式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传统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系配置于液晶面板背面,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显示光源。背光模块依光源位置可分为“侧光式”及“直下式”设计,其中“直下式”设计的背光模块渐渐地采用多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以取代传统的白热灯管或荧光灯管。当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通常是预留一段展光距离,再设置于液晶面板的下方,以提供液晶面板均匀的出光源。所以“直下式”设计的背光模块会很厚。
“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架构是从侧面入光,所以会比较薄;但是要使用的发光二极管颗数至少是同尺寸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2.5倍。
因此,若能直接将发光二极管贴合在匀光板的背面,就可以兼前述两者的优势而有之。但实作上,直接贴合时,光线的强度在正视角方向(也就是发光二极管发光面的法线方向)上会最强,若以匀光板上的展光结构将发光二极管正视角方向的光线朝侧面反射,则又会在展光结构边缘形成一圈暗带,俗称光学品味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存在着展光结构边缘形成一圈暗带而导致光学品味不良的缺陷,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能消除暗带的现象,进而提高出光面之均匀亮度并解决面光源亮暗不匀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点在于,包含:
一透光板体,包含相对的出光面与入光面;
至少一个圆锥形凹部,设于该出光面上,包含:
一尖端底部;以及
一凸曲面内壁,连接于该尖端底部与该出光面之间,且围绕该尖端底部;
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组件,抵接该入光面,其中该尖端底部向该入光面的一正投影落在该发光二极管组件上;以及
至少一光反射部,抵接该入光面,倾斜地伸向该发光二极管组件,用以反射光线回该透光板体内,
其中该光反射部与该入光面的夹角为:
tanx-1(T/(Φ-W))
其中,T为该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厚度,Φ为该圆锥形凹部的最大孔径,W为该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宽度。
较佳地,该光反射部设置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承载并电性连接该发光二极管组件,且该发光二极管组件夹设于该电路板与该入光面之间。
较佳地,该发光二极管组件的一出光面与该电路板的一面皆抵接该入光面,以致一凹陷部形成于该电路板与该入光面之间,该发光二极管组件位于该凹陷部内。
较佳地,该光反射部为该凹陷部的至少一内壁。该光反射部可以为可挠式片体上之金属镀膜。
较佳地,该光反射部设置于该凹陷部的至少一内壁上。
较佳地,该直下式背光模块还包含:
一光学透镜,包含:
一本体,位于该电路板与该入光面之间,包含相对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且该第一面抵接该入光面,该第二面抵接电路板;
一凹槽,形成于该本体的该第一面;以及
一贯穿孔,位于该凹槽内,且贯穿该本体的该第二面,且该发光二极管组件位于该凹槽与该贯穿孔内。
较佳地,该光反射部为该凹槽的至少一内壁。
较佳地,该光反射部设置于该凹槽的至少一内壁上。
较佳地,该光反射部为一光反射片或一光反射物涂层。
较佳地,该直下式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光反射图案,该光反射图案位于该光反射部。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光反射部可让光线反射回透光板体内,以补偿出光面于圆锥形凹部之周围区域之亮度,而消除暗带的现象,进而提高出光面之均匀亮度并解决面光源亮暗不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分解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视图与光路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尺寸关系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4B为图4A中的光学透镜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1、102、103、104 直下式背光模块
110 透光板体
111 出光面
111J 交接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8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切片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动夹爪自动化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