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1204.5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2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进福;冯宝林;谭治英;张丽华;吴益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952 | 分类号: | G01N21/9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凸轮轴 圆周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视觉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通过机器视觉来检测凸轮轴圆周面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凸轮轴在出厂之前需进行多项检测以鉴别其加工质量的优劣,是否满足其工艺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检测项目为凸轮轴的大圆周面、小圆周面、倒角、花键轴表面的锈斑和砂眼,由于凸轮轴表面比较光滑,精度要求非常高,在检测过程不能对其产生任何的划伤,并且还要保证凸轮轴的旋转以便于检测整周面,传统的检测凸轮轴的方法是将其两端用家具或顶针卡紧,凸轮轴随夹具或顶针同时转动,但是,当采用顶针或夹具夹紧凸轮轴时,会对其端面产生夹痕进而影响装配精度。鉴于当前没有商品化的凸轮轴检测设备,有些凸轮轴的加工厂家往往依靠人工肉眼观察产品是否合格,其存在如下不足:凸轮轴尺寸较小,数量特别多,人工需不停的盯着凸轮轴表面观察,对人眼产生极大的伤害且出错率也非常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020199889.8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曲轴和凸轮轴检测支架》,包括底座、支撑杆、支撑架,支撑架呈V字形垂直连在支撑杆上端面,在检测过程中同一V型槽内可以放置不同型号的凸轮轴,提高了实用新型的通用性,但是凸轮轴在V槽中转动时对其接触部分的磨损较大。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解决现有设备对产品表面磨损大,检测不便捷等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包括机架,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驱动凸轮轴转动的旋转机构,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水平移动机构,及设于所述水平移动机构上的提升机构,及设于所述提升机构上的用于抓取凸轮轴的联动手爪;所述联动手爪包括设于所述提升机构上的框体,及固定于框体内的第一气缸,及由所述第一气缸驱动的连杆,及间隔设于所述连杆上的主动夹板,及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底板上并与所述主动夹板相配合的从动夹板,所述框体内设有第一导轨,所述连杆通过滑块装配于所述第一导轨上。
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机架上的电机,及与所述电机输出轴通过皮带或链条相连的主动转轴,及与所述主动转轴平行设置的从动转轴。
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均采用尼龙材料制成。
所述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气缸和竖直导轨,所述框体装配于所述竖直导轨上,所述提升机构固定于连接板上。
所述水平移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推拉气缸和水平导轨,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二滑块装配于所述水平导轨上,所述推拉气缸驱动所述连接板做水平运动。
所述机架上位于凸轮轴两侧上方处分别设有线阵光源和工业相机。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同时克服了目前在凸轮轴侧面检测过程中对产品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的联动手爪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的左视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的凸轮轴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发动机凸轮轴圆周面检测装置,包括机架7,及设于所述机架7上的驱动凸轮轴5转动的旋转机构1,及设于所述机架7上的水平移动机构4,及设于所述水平移动机构4上的提升机构3,及设于所述提升机构3上的用于抓取凸轮轴的联动手爪2;所述联动手爪2包括设于所述提升机构3上的框体2-7,及固定于框体2-7内的第一气缸2-2,及由所述第一气缸2-2驱动的连杆2-3,及间隔设于所述连杆2-3上的主动夹板2-4,及固定于所述框体2-7的底板上并与所述主动夹板2-4相配合的从动夹板2-5,所述框体2-7内设有第一导轨2-6,所述连杆2-3通过滑块2-1装配于所述第一导轨2-6上。主从动夹板的表面都粘有弹性材料,避免凸轮轴5端面夹伤。第一气缸2-2的活塞杆推拉带动连杆2-3水平移动,从而带动联动手爪2完成夹持与松开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1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