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水瞬间断电(无干烧)加热棒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40183.7 | 申请日: | 2013-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9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彦杰 |
主分类号: | H05B3/78 | 分类号: | H05B3/78;A01K6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瞬间 断电 无干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棒,尤其是水族箱用加热棒。
背景技术
水族加热棒在通电状态下,离开水后,处于干烧状态,加热棒的表面会急剧升温,温度可高达200-500℃,甚至更高(功率越高温度越高),然后依赖高温传递到干烧保护装置(温控器或双金属片),待干烧保护装置感应后断开电路,这个过程通常需时间3-10分钟或更长,这要取决于温控器或双金属片的质量和精度。其缺点是:加热棒在通电状态时,离开水后发热体仍然工作(属于干烧状态),加热棒表面温度太高,这样烫伤人体、爆裂、火灾等风险的机率比较大。这样的伤亡事故很多国家已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离水瞬间断电(无干烧)加热棒,解决加热棒在通电状态下,离开水,发热体在一瞬间就会停止工作,加热棒没有干烧状态,加热棒的表面始终处于100度以下低温状态,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因干烧引起的烫伤、爆裂、火灾等严重后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离水瞬间断电(无干烧)加热棒,包括护套、设于所属护套内的发热体和控制发热体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微处理器、开关式隔离电源和加热控制电路;所述微处理器通过开关式隔离电源和加热控制电路控制发热体工作;所述发热体一端设有两根水探测针,所述水探测针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发热体上于水探测针的一端设有分水器,所述分水器上设有两个容置槽,两个容置槽的开口方向是相反的,中间无法连通,在无水状态下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容器;当两个容置槽同时接触到水时,此时两个容器就通过水形成了一个连通器;所述发热体上的两根水探测针分别深入两个容置槽中,加热棒在没有水的状态时,两个水探测针被分水器彻底分隔,两个水探测针探测不到电阻,微处理器就不会给发热体供电,发热体就无法工作;将加热棒通电放入水中,两个水探测针探测到具备水一样电阻范围时,就将信号传递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就发出相应的工作指令;加热棒从水中拿出时,分水器在一瞬间将两个水探测针之间的水彻底分开,这样两个水探测针就探测不到具备水一样电阻,同时微处理器就对发热体发出停止工作的指令。
作为改进,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恒温探测NTC和过温探测NTC。
作为改进,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LED状态显示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加热棒只能在水中工作,在没有水的环境下,发热体电源是断开的,发热体根本就不会工作,加热棒没有干烧情况,加热棒的表面始终处于100度以下低温状态,所以离水断电技术彻底杜绝了加热棒因干烧状态导致的烫伤、爆裂、火灾等严重后果,离水断电技术的实现,填补了全球水族行业中加热棒没有干烧的一项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加热棒分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控制电路结构框图。
图3为分水器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分水器端部视图。
图5为水分离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离水瞬间断电(无干烧)加热棒,包括护套4、设于所属护套4内的发热体2和控制发热体2的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微处理器5、开关式隔离电源6、加热控制电路7、恒温探测NTC9、过温探测NTC8、过流保护电路10和LED状态显示灯11。所述微处理器5通过开关式隔离电源6和加热控制电路7控制发热体2工作。所述发热体2一端设有两根水探测针3,所述水探测针3与微处理器5连接,水探测针3的作用是用来探测两个水探测针3之间的电阻。所述发热体2上于水探测针3的一端设有分水器1,如图3、4所示,所述分水器1上设有两个容置槽13,两个容置槽13的开口方向是相反的,中间无法连通,在无水状态下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容器;当两个容置槽13同时接触到水时,此时两个容器就通过水形成了一个连通器;相反当加热棒离开水面时,连通器失去了水的连通,自然瞬间又变成了两个独立的容器;所述发热体上的两根水探测针3分别深入两个容置槽13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彦杰,未经陈彦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01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