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线封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38035.1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3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袁长友;宋花平;何建设;屈海利;崔宛弘;董鑫滨;崔卫红;徐乐;南文会;赵燕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55/168 | 分类号: | F16L55/168;F16L55/17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胡福恒 |
地址: | 1023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线 封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线封堵设备技术领域,属于一种管线封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输油管线主要包括承插式管线、槽头管线、软质管线,由于输送距离长达数千公里,地形复杂,环境不可预测,泄漏油事故不可避免,特别是遇到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管线受到巨大的外力导致断裂,从而使油料泄漏。传统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用锤子将特质木塞敲进断裂管道处,从而减少油料的浪费。但是由于管线内存在一定的压力,且油料一直处于泄漏状态,因此木塞不能轻易被敲进管线;即使木塞被敲进也不能保证和管壁完全贴合,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漏油现象,所以不能彻底解决管线断裂而引起的油料泄漏。目前市场可采购到的管线封堵器,都另需动力配套装置,为封堵卡紧器提供液压动力输入,给实际使用带来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线封堵器,它集卡紧和液压泵于一体,无需另配动力系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两人面对面同时操作,一分钟内即可完成封堵工作,而且工作时不会产生火花,适用于易燃易爆的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线封堵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卡紧钳体部分和液压部分;
该卡紧钳体部分包括:固定钳体和活动钳体,该固定钳体呈“凹”形,开口朝下,该活动钳体呈“凹”形,开口朝上,该固定钳体朝下,该活动钳体朝上,该固定钳体与活动钳体上下对应连接,在上下连接处设有活销子;在活动钳体的“凹”形开口内设有固定钳口;
该液压部分包括:活动钳口、加紧缸活塞、油箱、手打泵活塞、手打泵手柄、针式旋转三位四通阀;在固定钳体“凹”形开口内设有活动钳口,在活动钳口中部上端连接有加紧缸活塞,在加紧缸活塞的外部设有加紧缸体,该加紧缸体外有油箱,在该加紧缸体的顶端上设有手打泵活塞,该手打泵活塞上设有手打泵手柄;
所述的针式旋转三位四通阀有一个针式旋转手柄、四个接口,第一个接口B通过油道与加紧缸活塞的正向油腔b连接,通过对正向油腔b输油推动加紧 缸活塞带动活动钳口移动,完成卡紧动作;第二个接口A通过油道与加紧缸活塞的反向腔a连接,通过对反向腔输油推动加紧缸活塞带动活动钳口,完成松开动作;第三个接口P通过油道与手打泵输出液压油连接;第四个接口T是泄压油口通过油道与油箱连接。
所述的加紧缸活塞的正向油腔b连接有溢流阀W。
所述的固定钳口呈矩形、上部两侧设有向上倾斜的坡口,该固定钳口上端呈圆弧状。
所述的活动钳口呈矩形、下部两侧设有向下倾斜的坡口,该活动钳口下端呈圆弧状。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在加紧缸体的顶端上设有两个手打泵活塞。可两人面对面同时操作。
本发明的优点是:它集卡紧和液压泵于一体,无需另配动力系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两人面对面同时操作,一分钟内即可完成封堵工作,而且工作时不会产生火花,适用于易燃易爆的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液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固定钳体和活动钳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液压部分液压原理图。
图10是实际使用状态封堵管线示意图。
附图标号:1、手打泵手柄;2、手打泵活塞;3、活动钳体;4、加紧缸活塞;5、活动钳口;51、向下倾斜的坡口;52、圆弧状;6、活销子;7、固定钳体;8、固定钳口;81、向上倾斜的坡口;82、圆弧状;9、油箱;10、管线;11、针式旋转手柄;12、针式旋转三位四通阀;13、松开油道;14、手打泵拉臂;15、卡紧油道;16、泄压油道;17、销子;18、加紧缸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0所示:一种管线封堵器,它包括有卡紧钳体部分和液压部分;
该卡紧钳体部分包括:固定钳体7和活动钳体3;
该固定钳体7呈“凹”形,开口朝下,该活动钳体3呈“凹”形,开口朝上,该固定钳体7朝下,该活动钳体3朝上,该固定钳体7与活动钳体3上下对应连接,在上下连接处设有活销子6;在活动钳体3的“凹”形开口内设有固定钳口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80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