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板连接件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8981.8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8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海;陈雷;钱秋颖;赵福田;赵敬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吴玉玲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管板连接件,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构件,具体是在真空预压加固软基的方法中使用具有双重排水通道的抽排式塑料排水板时,连接排水板和真空管道装置支管所用的管板连接件。
背景技术
目前对软土地基的处理采用的真空预压处理方法,是在软土地基的上面铺设水平砂垫层,在地基中打入排水板,通过真空装置上的主管和滤管将排水板相互连接并埋设于砂垫层内形成水平排水通道,然后在其上覆盖不透气的密封膜。采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讲膜内地基中空气抽出,使膜内外产生一个气压差,这个气压差作用于地基上,相当于给地面增加了一个负荷载。随着膜内的空气和水不断地被排出,此气压差不断增大,同时地基中的水分在真空负压的作用下通过排水板、砂垫层、滤管、主管排出而是地基发生固结,使得地基的强度增加。
然而传统预压法但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如果表层存在有透气性、透水性良好的地基,为了防止漏气,密封膜必须埋入其下更深的低渗透性的地基,或在这层土中设置至下层的隔断泥浆墙,这种施工方法很不经济,而且有时还能保证密封性;(2)真空压力在传递过程中受到砂垫层和滤管、滤膜的阻尼作用,功率损失很大,实测资料表明,真空压力出口压力为96kPa,经主管、滤管到达砂垫层时,真空压力降为80~90kPa,经过砂垫层到达排水板3m 处时,只有50~60kPa,损失率达30%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真空度由真空管道系统到排水板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提高真空传递效能和加固效果的管板连接件,其主要是针对具有双重通道的塑料排水板而设计,其目的在真空预压加固软基方法中使用该具有新型塑料排水板时连接其芯板上的导气通道和真空管道支管。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管板连接件,包括上部的圆形接口、中部的空腔以及空腔下部的插槽,插槽内凸出设置一排方口管,所述圆形接口与真空管道支管连接设置,方口管与具有双重排水通道的抽排式塑料排水板的芯板内孔连接设置;所述圆形接口处还设置有单向阀。
所述方口管为锥形,方口管外部口径略小于排水板内孔口径,方口管基部略大于排水板内孔口径。
所述管板连接件为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 减少真空传递损失,提高传递效能;
(2) 降低了密封的要求,可直接用表层土可表层一下土作为上覆盖密封层;
(3) 在停泵后,单向阀自动关闭,可维持塑料排水板内的真空负压,不影响加固进度,降低施工费用成本;
(4) 制作简单,可在工厂内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管板连接件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管板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1,真空管道支管;2,管板连接件主体;3,具有双重排水通道的抽排式塑料排水板;4,导气通道;5,间隔沟槽;6,方口管;7,插槽;8,空腔;9,单向阀;10,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阐释。
如图所示管板连接件的主要目的是联结真空管道支管1和具有双重排水通道的抽排式塑料排水板芯板的导气通道4,该管板连接件上部有与真空管道支管相连的圆形接口,接口处设置有单向阀9,中部为长方体空腔8,空腔下部为插槽7,插槽内凸出一排锥形方口管6,突起的锥形方口管的数目与该新型塑料排水板芯板中导气孔的数目一致,管板连接件与排水板3相连时,排水板的导气通道4正对管板连接件的方口管6,然后紧紧套在该方口管6上,防止接合处漏气。排水板、连接件、支管、主管与真空泵相互连接组成真空压力传递系统和排水系统,真空泵通过主管、支管、连接件直接将真空负压经排水板中间导气通道传递到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减少真空度由水平管道系统向排水板传递过程的损失。同时使用该连接件可避免了设置密封膜,也减少了真空压力在砂垫层中的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方口管为锥形方口管,且数目与排水板芯板中导气通道4的数目一致,方口管外部口径略小于排水板芯板中的导气通道的孔口径,方口管基部略大于导气通道的孔口径,其主要目的是充分联结排水板和真空管道支管,防止漏气,减少真空的损失,提高真空负压的传递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管板连接件可为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89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机组合式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铅酸蓄电池极板固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