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小应力及缓冲压力的散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6857.8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8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吴亚红;徐伟斌;张卫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方盛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4 | 分类号: | F04C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9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小 应力 缓冲 压力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减小应力及缓冲压力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大立方油气散热器主要在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中运用比较广泛。
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主要部件为螺杆机头、油气分离桶。螺杆机头通过吸气过滤器和进气控制阀吸气,同时油注入空气压缩室,对机头进行冷却、密封以及对螺杆及轴承进行润滑,压缩室产生压缩空气。压缩后生成的油气混合气体排放到油气分离桶内,由于机械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绝大多数的油从油气混合体中分离出来。空气经过由硅酸硼玻璃纤维做成的油气分离筒芯,几乎所有的油雾都被分离出来。
从上述工作原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油在整个压缩机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油能冷却机头,散热器可以较好的完成冷却油的效果,散热器冷却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机头的使用性能。
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其进、出油口通常设置与散热器的左右两端,布置管路时困难,增大占用空间。
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介质经过散热器时压力过大导致油室焊缝开裂、以及因冷热冲击导致散热芯体内通道应力集中,最终导致芯体内通道胀裂,产品泄漏。使用性能差,散热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一种减小应力及缓冲压力的散热器,从而提高散热器的使用性能,增加其可靠性,散热效果好,提高散热器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小应力及缓冲压力的散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割成后冷腔和油冷腔;位于后冷腔一端的上部设置有出气口,位于后冷腔另一端侧部设置有进气口;位于油冷腔一侧面上下间隔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油冷腔下部盖板处安装有旁通方管,所述旁通方管与进油口连通。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旁通方管上设置有平行的两个方形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合理、操作简便,通过增设旁通方管,减小因压力过大及冷热应力集中导致散热器泄漏,保证了散热器在压缩机中可靠工作。
本发明所述的散热器在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中能长期、稳定的工作,不产生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旁通方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出气口;2、隔板;3、后冷腔;4、油冷腔;5、旁通方管;6、进油口;7、出油口;8、进气口;9、方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减小应力及缓冲压力的散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通过隔板2分割成后冷腔3和油冷腔4;位于后冷腔3一端的上部设置有出气口1,位于后冷腔3另一端侧部设置有进气口8;位于油冷腔4一侧面上下间隔设置有进油口6和出油口7,位于油冷腔4下部盖板(图中未画出)处安装有旁通方管5,旁通方管5与进油口6连通。
如图3所示,旁通方管5上设置有平行的两个方形孔9。
本发明将进油口6和出油口7布置于油冷腔4同一侧面,方便管路的排放与布置,占用空间小。
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实现单流程,当进油口6进油时,油首先进入旁通方管5内,而不发生冷却,通过旁通方管5再进入油冷腔4内进行冷却。
本发明位于盖板(图中未画出)处安装有旁通方管5,可以起到预热盖板(图中未画出)的作用,在压缩机冷启动时尽量减小冷热温差对散热器芯体的冲击,从而大大保护了散热芯体。另外,旁通方管5的作用,使油先从旁通方管5内流过,同时还能与旁通方管5的两个方形孔9之间起到一个热交换的作用,在油没有经过散热器之前就已经冷却了一部分,大大提高了散热效果。
本发明有效的防止因冷热冲击导致散热芯体内通道应力集中,最终导致芯体内通道胀裂,产品泄漏。散热效果好。
本发明可以通过如下试验方法:性能试验(风洞试验)、振动试验、热疲劳试验、爆破试验。
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方盛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方盛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68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软包模具
- 下一篇:一种人造无机大理石面复合粉末混凝土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