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环保的用于钢管生产的油槽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5402.6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2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彭敦林;林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吉县鹏大钢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1/11 | 分类号: | B05C11/11;B05C11/10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环保 用于 钢管 生产 油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管生产的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环保的用于钢管生产的油槽。
背景技术
钢管生产企业在钢管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钢管进行涂油操作,以保证钢管后续加工生产后质量,其中涂油的效率、均匀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对钢管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影响较大,现有技术中,很多都是通过浸润然后直接取出的方式,一方面涂油效果不好,另一方面也不环保,经常会有很多油污排入到自然环境中,或者是通过小型设备涂油这种较为缓慢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且环保的用于钢管生产的油槽。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效环保的用于钢管生产的油槽,包括槽体,槽体包括储油槽和收集槽,储油槽内设有可以承载钢管的一排承载杆,承载杆固定在一可以使其将钢管往收集槽方向输送的转动轴,槽体的上部还设有一排与承载杆配合的过渡滤油架,收集槽内设有一排与过渡滤油架相配合的收集架。
上述方案中,储油槽内储藏一定量的油,承载杆将需要过油的钢管放好,放置预先设定的时间后由转动轴转动带动承载杆翻转,可以将钢管运送到过渡滤油架上,钢管可以在过渡滤油架上前行一方面可以让油层更加均匀,另一方面可以让多余的油回落到槽体内,收集架可以将涂好油的钢管进行收集,当到达一定量时,就可以一起运送到后一工序,提高效率。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过渡滤油架呈由储油槽朝收集槽方向并往下的阶梯状结构。进一步提高涂油和滤油的效果。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收集架具有收集框,收集槽正对着收集框的槽壁上开有贯通孔。当钢管收集到一定量后,方便捆扎、搬运等操作。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收集架底部与收集槽的槽底具有一段距离。收集槽有一部分功能是用于回收钢管滴落下来的油的,所以槽内会有油的积累,已经从过渡滤油架下来的钢管不需要再被浸润一次,所以需要留有一段距离,避免二次浸油的影响。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承载杆具有一个弧形的凹陷部。
作为对本发明的优选,收集槽连接有将油回油到储油槽的回油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油槽结构稳固,可以对大量钢管进行涂油操作,涂油的效率更加高,而且涂油效果更好,另外对油的回收利用方面的设计做得更加全面,更加环保、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内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槽体,11、储油槽,12、收集槽,2、承载杆,201、凹陷部,3、转动轴,4、过渡滤油架,5、收集架,51、收集框,6、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高效环保的用于钢管生产的油槽,包括槽体1,槽体1包括储油槽11和收集槽12,储油槽11内设有可以承载钢管的一排承载杆2,承载杆2具有一个弧形的凹陷部201,承载杆2固定在一可以使其将钢管往收集槽12方向输送的转动轴3,转动轴3穿过槽体1,悬挂在槽体1内,通过外部的电机或者气缸实现转动,槽体1的上部还设有一排与承载杆2配合的过渡滤油架4,过渡滤油架4呈由储油槽11朝收集槽12方向并往下的阶梯状结构,过渡滤油架4通过悬梁悬挂在槽体1内,收集槽12内设有一排与过渡滤油架4相配合的收集架5,收集架5也可以通过悬梁悬挂在收集槽12内,收集架5底部与收集槽12的槽底具有一段距离。
实施例2,如图3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收集架5具有收集框51,收集槽12正对着收集框51的槽壁上开有贯通孔6。
实施例3,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收集槽12连接有将油回油到储油槽11的回油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吉县鹏大钢管有限公司,未经安吉县鹏大钢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54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