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2765.6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5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刚;杜干平;屈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4 | 代理人: | 唐强熙 |
地址: | 5283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水壶 发热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水壶,具体是一种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电热水壶是常用的小家电之一,用于对水进行加热,同时又可作为水的容器,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中国专利文献号ZL200720171554.3公开了一种电热水壶,包括上部与下部均开口的壶身及连接于壶身下部开口内的发热盘、可任意旋转的电连接器和水壶的电加热连接底座,所述壶身通过耐高温无毒粘胶连接在发热盘上,所述发热盘设有温度探测与控制调节装置和水位探测装置。此类结构打完胶水需要放置5-7天凝固,而且胶水有异味工艺复杂、人工贵、场地大、无尘处理、效率低、成本贵,水壶长期使用时胶水因高温与低温不断变化而老化松动,产生漏水的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便捷、密封可靠的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包括壶体、位于壶体内的发热盘,壶体的底部设有向内折弯的台肩,其结构特征是发热盘夹紧设在上固定圈和下固定圈的连接处之间,上固定圈和下固定圈固定连接在台肩上,上固定圈与壶体及发热盘之间通过密封元件紧固。
所述上固定圈与下固定圈之间采用螺纹连接。
所述上固定圈与下固定圈之间采用扣位固定连接。
所述上固定圈与下固定圈之间采用锁螺钉固定连接。
所述上固定圈嵌入装配在壶体的底部,上固定圈的上部外侧凸出设置于台肩的上方,上固定圈的下部外侧还设有若干个凸筋。
所述密封元件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其中第一密封圈的内侧设有一扣接在上固定圈上部外侧的扣槽,第一密封圈的下部外侧截面呈“7”字型并顶压在台肩上;第二密封圈包囊设置于上固定圈的上部内侧和发热盘的上部外侧之间。
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为一体成形设置的整体,或者为单独设置的整体;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采用耐高温、抗老化的弹性硅胶制成。
本发明通过将上固定圈挤压变形后从壶体底部装入,再利用密封圈的弹性变形将上固定圈夹紧在台肩上,在上固定圈与下固定圈锁紧的同时将发热盘紧固密封;其具有结构简单、装配便捷、密封可靠等优点,而且发热盘可以替换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剖面图。
图中:1为壶体,1.1为台肩,2为第一密封圈,2.1为扣槽,3为上固定圈,3.1为凸筋,4为第二密封圈,5为发热盘,6为下固定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2,一种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包括壶体1、位于壶体1内的发热盘5,壶体1的底部设有向内折弯的台肩1.1,发热盘5夹紧设在上固定圈3和下固定圈6的连接处之间,上固定圈3和下固定圈6固定连接在台肩1.1上,上固定圈3与壶体1及发热盘5之间通过密封元件紧固。上固定圈3与下固定圈6之间采用螺纹连接,下固定圈6旋入装配在上固定圈6内。上固定圈3嵌入装配在壶体1的底部,上固定圈3的上部外侧凸出设置于台肩1.1的上方,上固定圈3的下部外侧还设有若干个凸筋3.1。密封元件包括单独设置的第一密封圈2和第二密封圈4,其中第一密封圈2的内侧设有一扣接在上固定圈3上部外侧的扣槽2.1,第一密封圈2的下部外侧截面呈“7”字型并顶压在台肩1.1上;第二密封圈4包囊设置于上固定圈3的上部内侧和发热盘5的上部外侧之间。第一密封圈2、第二密封圈4采用耐高温、抗老化的弹性硅胶制成,以方便密封。
装配时,首先将上固定圈3通过挤压变形后从壶体1的底部装入壶体1内,装入上固定圈3前需将第一密封圈2扣接在上固定圈3上,将第二密封圈4置入上固定圈3的上部内侧上;然后调整上固定圈3的位置,令其压紧在壶体1底部内壁;再将发热盘5、下固定圈依次套入上固定圈3内侧;最后将下固定圈6往上固定圈3旋紧,令发热盘5紧固密封在壶体1底部。
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其简单的变形或改造,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27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来电提醒方法、装置和系统
- 下一篇:车辆倾斜检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