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坑加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8118.2 | 申请日: | 2013-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4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城;陈敏兆;林元楚;俞大成;江新;李乃岳;赖良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合力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傅敏华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地 加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地坑的周边进行加固,防止坍塌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地坑的加固方法是在地坑的相对两面上先放置支撑模板,然后在先对的支撑模板之间架设支撑杆,这样地坑在通常的情况下就不会塌陷,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1、地坑的宽度受到限制,宽度过大就很难采用支撑杆支撑;2、工作量非常大,因为在支撑模块之间需要密密麻麻支撑非常多的支撑杆;3、一但一边塌陷,另一边也会失去支撑力,也很容易塌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紧凑、支撑力大的新型的地坑加固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一种地坑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地坑的侧面上贴合支撑模板,使支撑模板覆盖整个侧面上形成一个受力支撑面,在受力支撑面至少一侧上设置有张拉油顶,钢绞线横向设置一端与受力支撑面一侧的张拉油顶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受力支撑面另一侧上,钢绞线与受力支撑面之间设置有多组顶杆,且中部的顶杆长两侧的顶杆短,顶杆顶上后逐步通过张拉油顶收紧钢绞线,使钢绞线绷紧形成一个弧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钢绞线对受力支撑面施加了一个压力,克服坑的侧面向内的倒塌力,不会造成塌方,上述方式结构简单、合理,支撑力大,生产成本低。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顶杆与钢绞线相顶端上设置有滚轮,顶杆通过滚轮与钢绞线相顶,所述受力支撑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张拉油顶,钢绞线两端均连接在张拉油顶上;所述一侧的受力支撑面上在其上下高度方向上至少设置有两道钢绞线,每道钢绞线两端均通过各自对应的张拉油顶连接,每道钢绞线与受力支撑面之间均设置有多组顶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其中上述技术方案上的滚轮可以起到抵触点位置的自动调节,非常方便合理。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地坑加固方法,在地坑的侧面上贴合支撑模板11,通常采用钢板,使支撑模板11覆盖整个地坑的侧面上形成一个受力支撑面1,这里说的覆盖整个地坑的侧面并不需要百分之百覆盖,通常只要符合施工要求就可以,在受力支撑面1至少一侧上设置有张拉油顶2,钢绞线3横向设置一端与受力支撑面1一侧的张拉油顶2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受力支撑面1另一侧上,钢绞线3与受力支撑面1之间设置有多组顶杆4,且中部的顶杆4长,两侧的顶杆4短,顶杆4顶上后逐步通过张拉油顶2收紧钢绞线3,使钢绞线3绷紧形成一个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钢绞线3对受力支撑面1施加了一个压力,克服坑的侧面向内的倒塌力,不会造成塌方,上述方式结构简单、合理,支撑力大,生产成本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顶杆4与钢绞线3相顶端上设置有滚轮41,顶杆4通过滚轮41与钢绞线3相顶,设置滚轮41的目的是可以使顶杆4与钢绞线3之间的抵触点位置的自动调节,使受力点达到最佳位置,所述受力支撑面1的两侧均设置有张拉油顶2,钢绞线3两端均连接在张拉油顶2上,这样两端收紧钢绞线3比较合理;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支撑效果更好,所述一侧的受力支撑面1上在其上下高度方向上至少设置有两道钢绞线3,每道钢绞线3两端均通过各自对应的张拉油顶2连接,每道钢绞线3与受力支撑面1之间均设置有多组顶杆4,这样每道钢绞线3互不干涉,各自受力。
本发明所揭示,乃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举凡局部的变更或是修饰而源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为熟习该技术的人所易于推知者,俱不脱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合力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合力建设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81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