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茶苗木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7467.2 | 申请日: | 2013-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7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詹文勇;袁孝康;詹昌炳;方先红;詹秀芝;周玉环;汪来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C05G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134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茶 苗木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木本油料植物,涉及到国家粮油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等重大民生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新植苗大量枯死是油茶生产中的普遍而严重的问题,据湖南、江西、安徽等各地报道,油茶上山栽植成活率一直很低。除极少数油茶园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栽植成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外,多数栽植成活率在50%左右,少数在30%-40%左右,有的甚至在20%以下。
栽植成活率低不仅给广大林农和生产者直接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苗木补植也给生产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此外,在当时油茶苗木不足的情况下,也大大地影响到油茶生产的发展速度。因此,油茶新植苗栽植成活率低一直是林农的一块心病,如何避免油茶新植苗木大量枯死、确保油茶栽植成活率,是目前油茶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油茶苗木培育方法,避免油茶苗木枯死,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油茶半裸根”育苗方法,即前期在大棚内通过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袋进行培育,当苗木开始“郁闭”时,将容器苗移栽到大田进行“裸根苗”稀植培育;
所述的裸根苗的失水程度需维持在20%以下;
所述的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袋培育时基质的水分保持在80%以上;
油茶苗木在粘性土壤稀植培育时采用“浅栽高培土”的措施,起到苗木嫁接口处既不积水、又能增加保水能力;
对运输中失水较严重的苗木采取“高标准假植”,即用细土深埋,遮阴防晒等措施,可在管理方便的条件下假植一段时间恢复苗木活力,随后栽植相当于“现起现栽”的水平。
所述的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质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作而成:河砂30-35、田园土15-20、风化煤4-6、腐植酸1-2、蚕砂3-4、基质调理剂3-4;所述的基质调理剂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硅藻土40-42、草炭8-10、硫酸锌4-5、硫酸锰1-2、钼酸钠1-2、硫酸镁2-3、亚硒酸钠1-2、纳米碳0.1-0.2、红糖4-6、桉树油3-4、硼酸2-3、明矾3-4、硅烷偶联剂KH550 1-2、水适量;制备方法:将桉树油、硅烷偶联剂KH550混合,搅拌成混合物;再将明矾、纳米碳、红糖、硫酸锌、硫酸锰、钼酸钠、硫酸镁、亚硒酸钠加入适量水中,搅拌均匀,加入前述混合物及其它剩余成分,造粒、烘干即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提出新的油茶苗木培育方式
率先开展“油茶半裸根”育苗方法,即前期在大棚内通过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袋进行培育,当苗木开始“郁闭”时,将容器苗移栽到大田进行“裸根苗式”稀植培育。该方式培育的苗木具有根系发达、不窝根、苗木壮健,栽植成活率高,初期生长快等优点。
(2)揭示了容器苗基质水分胁迫对苗木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揭示了容器基质水分胁迫与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之间的相关性,当基质含水量高于81%时苗木成活率达到最高,且生长状况良好;基质含水量在80%-61%时大部分苗木也可以存活,但苗木的生长状况、电阻和生物量却与生长良好的苗木差异明显;当含水量为60%-41%时,苗木不仅存活率较低,且生长势差。
(3)揭示了油茶裸根苗失水程度与栽植成活率的关系
油茶裸根苗栽植成活率与失水程度呈负相关,在苗木失水10%、20%、30%和40%时,造林成活率分别为91.1%、80.0%、6.7%和0%。由此可见,在失水程度达到35%时,苗木的生命力出现临界值,成活率为零。今后在油茶栽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苗木的保鲜措施,使失水程度控制在20%以内。
(4)摸清了苗木对水分胁迫的抗性机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74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肿瘤科头部放疗固定装置
- 下一篇:切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