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干燥塔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3104.1 | 申请日: | 2013-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9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恒网;华志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时高温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1/08 | 分类号: | F26B21/08;F26B21/10;F26B2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2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干燥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干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以竖窑生产烧结刚玉时半成球品球时的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用竖窑生产烧结刚玉时,其半成品球的干燥使用的只是一种传统的干燥设备,其结构形式为进风、出风为两头进出,其出风后的气体就直接排出,因出风端的气体往往还具备一定的温度,如直接排出一会造成较大的能耗损失,二则会影响环境,如此需要加以改进。
为此公开号为CN202582116U的专利提供了一种节能干燥塔,其设计原理为,将出风后的气体经过一循环再次进入进行二次利用;但此专利只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现上述目的的循环管道,并未对出风后气体的一些性质加以考虑,从而影响了使用效果;比如说出风后的气体往往具备一定的湿度,且其温度往往也不能满足干燥时所需的温度,如之间经过简单循环则显然不具备干燥条件,虽然该专利申请通过设置风机、温度检测器等手段加以解决,但这种手段显然不够,其没能主动的对出风后的气体进行改造,使其符合干燥时所需的气体状态,因而进行二次利用,其效果不能有效的得到保证。
同时上述专利只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将出风后气体直接回流的结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需要实时的进行气体回流,故在此种情况下,实行回流不但毫无意义,反而可能会影响产品的成型质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此时除了排放无其他手段,因而此结构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进一步提高热气利用率,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的节能干燥塔。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塔体,塔体设有和前级设备连接的热风进口,塔体上设有和所述热风进口连通的干燥管,所述干燥管内装设干燥剂;在所述干燥管的出口设加热管,在所述加热管的路径上分别设加热装置和温度传感器,加热管的出口端和所述前级设备连接。
所述加热管的出口端另连接一出气管,在该出气管路径上连接一储气罐。
在所述加热管的路径上设湿度传感器,在加热管的路径上并联干燥管,其和加热管的接合处设阀门。
在加热管的出口端和前级设备之间设风量调节阀门。
本发明的优点是:1)本发明首先设置干燥管,利用设置在其内的干燥剂首先对气体进行干燥,使其湿度满足要求,形成了对气体的第一步改善;2)进一步的设置加热管,并可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气体的温度确认加热装置是否需投入工作,以使气体满足温度要求,形成了对气体的第二部改善。
进一步的,本发明为了根据需要进行气体的分配,在出气管路径上形成了分配体系,当前级设备需要热量时,可将经过改善后的气体通入前级设备中;当不需要时可将改善后的气体储存至储气罐中,该储气罐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可随时的将存储之内的热量抽出使用,因在刚玉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热量较多,故不会担心热量无可用的状况,进一步确保了热量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进一步的本发明为了确保改善后气体的湿度满足使用要求,可在加热管的路径上设置二次干燥,当然是否需要干燥完全由湿度传感器检测后加以决定。
依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各种结构的巧妙设计,确保了气体热量的有效利用,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及因此造成对环境污染的缺陷,故本发明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热风进口、2为干燥管、3为加热管、4为加热装置、5为温度传感器、6为湿度传感器、7为前级设备、8为储气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塔体,塔体下部设有和前级设备7连接的热风进口1,塔体上设有和所述热风进口1连通的干燥管2,所述干燥管2内装设干燥剂;在所述干燥管2的出口设加热管3,在所述加热管3的路径上分别设加热装置4和温度传感器5,加热管3的出口端和所述前级设备7连接。
所述加热管3的出口端另连接一出气管,在该出气管路径上连接一储气罐8。
在所述加热管3的路径上设湿度传感器6,在加热管3的路径上并联干燥管2,其和加热管3的接合处设阀门。
在加热管3的出口端和前级设备之间设风量调节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时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时高温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31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