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生理实验微电极夹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1314.7 | 申请日: | 2013-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3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巢乃健;李胜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02 | 分类号: | G01R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理 实验 微电极 夹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夹持器械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电生理实验微电极夹持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场电位记录、膜片钳记录及相关电生理实验中使用的刺激电极多以双电极为主,要求微电极尖端之间的距离需趋于无限接近但不相接触(尖端相距小于0.1mm)。对于电生理实验而言微电极尖端距离过大会严重影响刺激效果以及实验结果,是不能接受的。现有技术中,双电极的固定仍普遍采用手工制作固定底片的方法,其具体方法为:剪裁一块形状合适的滤纸片,在滤纸片上用胶带先预固定两根微电极,在显微镜下手动调整微电极的位置,使两根微电极的尖端尽可能靠近,最后在固定好微电极位置的滤纸片上烧一层蜡,使微电极最终固定并密封绝缘。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运用手动推、拨微电极等手工方法难以精确调节微电极的位置。2)用滤纸及胶带的方法预固定微电极不能稳定固定微电极,稍有干扰或抖动便会破坏微电极原先保持的位置,难以使微电极尖端之间保持理想的距离。3)在涂蜡的过程中,由于蜡的冷却,以及高温蜡汁对滤纸片及胶带的影响,都极有可能使原先固定好的微电极偏离原来的位置,使得微电极尖端之间不能保持理想的距离。4)上述方法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理想的微电极间距,而多次重复上述过程常常需要耗费数小时的时间,严重降低实验效率,给实验操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生理实验微电极夹持器,能够便捷精确地调节并稳定固定微电极的位置,减少实验人员花费在原先制作微电极固定底板上的时间,提高实验效率;适用于场电位、膜片钳及相关电生理学实验。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若干微电极、对称布置的悬臂和底板,其中:悬臂包括形成一体的柔性垫片和硬质基片两部分,柔性垫片用于固定微电极,硬质基片的一个点固定于底板上且围绕该固定点旋转,使得分别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悬臂上的微电极之间距离可调。
所述的柔性垫片位于上方,硬质基片位于下方,两者由粘结剂固定。
所述的硬质基片的外侧开有弧形槽,硬质基片旋转后,固定件设置于弧形槽中将硬质基片固定。
所述的微电极与柔性垫片之间由粘接剂固定。
所述的底板上开有固定槽,该固定槽与外接的微操固定手柄相连。
所述的硬质基片和底板的材质均为有机玻璃。
所述的柔性垫片的材质是硅胶。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包括: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微电极固定原理十分简便,经试验,可在数分钟内完成精确保持微电极尖端之间的理想距离。相比于背景技术所需花费的数小时时间,可大大缩短制作时间,提高实验效率。2)通过在底板平面内旋转悬臂的方式,可十分便捷地将微电极尖端靠近至极小的距离。并可方便反复多次调解微电极的位置。3)用来固定悬臂的固定螺栓是放置在悬臂延伸在外的底片上,固定螺栓通过卡嵌在悬臂底片的弧形槽内,与底片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及良好的固定效果。同时,由于固定螺栓是直接固定延伸在外的旋臂底片,因此在旋紧固定螺栓以固定微电极位置时,手动旋紧螺栓这一过程几乎不会对原先微电极的位置产生影响。这一有益效果极大的改善了固定过程中手动操作对微电极位置产生的扰动和影响,降低了制作理想刺激电极所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制作的精度以及实验的效率。4)可长期反复使用,在更换新电极时,只需重新用粘结剂将微电极固定在悬臂上即可,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也可降低实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4为旋臂的俯视图;
图5为旋臂的侧视图;
图6为底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若干微电极1、对称布置的两个悬臂2和底板3,其中:悬臂2包括柔性垫片2-1和硬质基片2-2两部分,柔性垫片2-1用于固定微电极1,硬质基片2-2的一个点固定于底板3上且围绕该固定点旋转;使得分别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悬臂2上的微电极1之间距离可调。
如图4、图6所示,开有弧形槽的硬质基片2-2通过固定螺栓4固定在底板3上,其弧形槽可通过固定在底板3上的作为固定件的旋紧螺栓5,旋臂2可以其固定螺栓4为轴,在底板3平面内旋转。并可被旋紧螺栓5旋紧后固定,使整个旋臂2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13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交通工具的电力故障预测诊断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杆挖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