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288026.6 | 申请日: | 2011-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9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 发明(设计)人: | 木高博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3G15/02 | 分类号: | G03G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11398 | 代理人: | 魏启学 |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装置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3月8日、申请号为201110057233.1、发明名称为“充电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使用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7-072212号公报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通过使充电器遮挡件(shutter)含有光催化物质,以及通过利用引起光催化反应的光照射其上沉积有放电生成物的充电器遮挡件从而分解放电生成物,来抑制充电器遮挡件上所沉积的放电生成物的量增加。日本特开平07-104564号公报公开了将含2~20重量%以上的镍(Ni)的不锈钢用于充电器遮挡件的充电器遮挡件;并且记载了充电器遮挡件由此使作为放电生成物的硝酸或硝酸根离子与Ni结合以形成金属盐,使不锈钢形成抵抗硝酸的钝态,以及即使在放电生成物已沉积于充电器遮挡件时也能改善图像缺失现象。
然而,在根据日本特开2007-072212号公报的构造中,利用引起光催化反应的光照射其上沉积有放电生成物的充电器遮挡件,由此,充电装置需要供充电器遮挡件从电晕充电器的下方退避进入的空间,并且需要在该空间中设置具有如下波长成分的光源:该波长成分能够激发光催化物质。通常,当板状充电器遮挡件沿副扫描方向移动时,在电晕充电器的上游侧存在预曝光(除电构件)区域,并且在下游侧存在图像曝光区域。因此,为了在避开这些区域的状态下构造退避空间和光源,装置的配置复杂化,这会导致成本增加。
至于根据日本特开平07-104564号公报的构造,由于钝化的镍难以与硝酸或硝酸根离子形成金属盐,因此充电器遮挡件上生成的硝酸逐渐变得难以转变成金属盐。
根据本发明人的探讨,根据日本特开平07-104564号公报的充电器遮挡件具有如下一些情况:未被转化成金属盐的硝酸致使长期残留于充电器遮挡件的表面,从而硝酸迁移到感光构件或者导致图像缺失,并且对于归因于放电生成物而在电子照相图像中产生的图像缺失现象的问题不能获得足够的改善效果。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其能长期抑制沉积于充电器遮挡件的放电生成物对感光构件的影响,从而,能够长期抑制感光构件的劣化以及长期抑制图像缺失现象发生于电子照相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其上承载图像;充电构件,其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充电;以及遮蔽构件,其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和所述充电构件之间进行遮蔽,其中,所述遮蔽构件包含公定回潮率为2.0%以上且15.0%以下的纤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其上承载图像;充电构件,其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充电;以及遮蔽构件,其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和所述充电构件之间进行遮蔽,其中,所述遮蔽构件包含从由以下(i)至(iv)构成的群中选择的任意一种材料:(i)能通过与硝酸根离子结合而生成金属盐的金属或合金;(ii)金属氢氧化物;(iii)金属硫化物;以及(iv)磷或磷酸酯。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即使该图像形成设备已被使用很长时间时,该图像形成设备也能防止沉积于充电器遮挡件的放电生成物迁移到感光构件以及可减小或防止感光构件的劣化和图像缺失现象的发生。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验例1的充电器遮挡件材料的公定回潮率(official moisture regain)与源自放电生成物的离子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是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充电器遮挡件的打开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充电器遮挡件的关闭状态的图。
图5是充电器遮挡件的开闭机构的说明图。
图6是卷取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是示出卷取装置被设定于引导构件的状态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遮挡件固定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充电器的定位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充电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充电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80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