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曝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2948.6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0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锋;冯胜;李定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曝气充氧装置,属于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曝气是指人为通过适当设备向生化曝气池中通入空气,以达到提高废水中溶解氧的目的。曝气不仅使池内液体与空气接触充氧,而且由于搅动液体,加速了空气中氧向液体中转移,从而完成充氧的目的;此外,曝气还有防止池内悬浮体下沉,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与溶解氧接触的目的,从而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曝气装置是指废水活性污泥法水处理过程中向曝气池供氧的设备。曝气装置的好坏,不仅影响污水生化处理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处理场占地,投资及运行费用。
常用的曝气装置有立式表面曝气机,其机械传动结构大致相同,均带有曝气叶轮,主要区别在于曝气叶轮的结构形式上,有泵型叶轮、倒伞型、K3型叶轮、平板型叶轮等。其固定方式有固定式和浮筒式两种,其中固定式以泵型及倒伞型叶轮为主,浮筒式安装在浮筒上,用钢绳固定于水中,用防水电缆与之连接,它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所有的立式表面曝气机均依靠叶轮在作用将水扬起,形成小水珠,水珠和空气接触,这种提升作用完全依靠叶轮动力,充氧能力随叶轮直径变化较大,但叶轮越大,所消耗动力也越大,能量损失大,能耗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量损失小、效率高的曝气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两个上下平行且共轴的圆盘,轴固定联接两个圆盘的轴心处,轴的上端固定连接电动机,沿两个圆盘的盘面的圆周方向均匀固定有若干个弯管,每个弯管均由下段的直管和上段的折弯管组成,每个弯管的下段的直管均与轴平行且向下伸出下部的第一个圆盘,每个弯管的上段的折弯管位于上部的第二个圆盘之上,若干个弯管的上段的折弯管均沿第二个圆盘的中心朝径向的斜上方向外弯曲,每个弯管上端处均具有一段喉管,喉管的旁侧设有垂直于喉管向外延伸的毛细管,毛细管与外部空气相通;下部的第一个圆盘及其下部分的弯管都置于待处理污水中。
进一步地,若干个弯管的上段的折弯管的弯曲角度为90°~150°,所有折弯管的弯曲角度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以下优点:(1)耗能低,圆盘尽力做小,只要能满足弯管安装面积,以减少搅动水量,降低动力损失;(2)曝气水深较深,随着弯管下端增长,池底的水可以被吸上来充氧,增加了池内废水的混合程度;(3)喉管可以使水流加速,在喉管处形成的负压增大,喉管处的毛细管可以吸入更多空气,能有效和水流混合,增加溶解效率。(4)毛细管形成的微小气柱更利于溶解;(5)喉管使水流加速,水呈喷射状喷出,形成更小水珠,与空气接触充分,充氧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曝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弯管与圆盘组装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圆盘;2.轴;3.弯管;4.喉管;5.毛细管;6.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包括两个上下平行且共轴的圆盘1,两个圆盘1上下放置,具有相同的轴心线,由轴2同时固定联接于两个圆盘1的轴心处。轴2的下端固定于下部第一个圆盘1的轴心处,轴2的上端穿过上部的第二个圆盘1并向上延伸出一定的长度,轴2的上端固定连接电动机6,由电动机6带动两个圆盘1同时同轴旋转。
再参照图2,沿两个圆盘1的盘面的圆周方向均匀固定一圈弯管3,弯管3有若干个,若干个弯管3同时穿过两个圆盘1的盘面,每个弯管3均由下段的直管和上段的折弯管组成,每个弯管3的下段的直管均与轴2平行且伸出下部的第一个圆盘1向下延伸。每个弯管3的上段的折弯管位于上部的第二个圆盘1之上,若干个弯管3的上段的折弯管均沿第二个圆盘1的中心朝径向的斜上方向外弯曲有一定角度a,弯曲角度a在90°~150°之间。所有弯管3的折弯管的弯曲角度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每个弯管3上端处均具有一段直径较细的喉管4,喉管4最细部分的旁侧设有毛细管5,毛细管5管壁垂直于喉管4向外延伸,毛细管5与外部空气相通。
本发明工作时,第一个圆盘1及其下部分的弯管3都置于待处理污水的水池中,弯管3底端的弯管口位于污水池底,由电动机6带动轴2转动,轴2带动两个圆盘1及固定在两个圆盘1上的弯管3一起转动,弯管3顶端会形成负压,水会由气压作用被吸上来而甩出,随着水被甩出,弯管3内形成负压,水被从池底弯管口连续吸上来再被甩出,当水经过喉管4时,喉管4使水流加速并产生管内负压,空气通过毛细管5被吸入混合,再被甩出形成二次充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29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冻循环装置
- 下一篇:多层交叉波形钢板复合构件及其焊接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