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闭式充气救生船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7345.7 | 申请日: | 2013-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2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连志刚;余俊;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学院 |
主分类号: | B63C9/06 | 分类号: | B63C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闭式 充气 救生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封闭式充气救生船,属于水上救生器具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主要应用于水上航行时突发性事件,作为预防、应急救生物件,也可作为水上娱乐物件。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救生船种类较多,但是大多相对体积较大,遇到大风大浪也容易倾覆,其实质是大船舰的备用救生小船,救生船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还有充气式救生船,但由于船舱没有遮盖物,船上人员被暴露在暴风雨中;而且船体也很容易失衡,遇到风浪的情况下容易倾覆,造成很大危险。多功能式救生船在基本的救生船体上增加了很多人性化功能,提高了救生船的安全性,也导致造价昂贵,耗材大,制作起来也不是很方便。总之,有必要对现有救生船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高且造价便宜的救生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封闭式充气救生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由多个中空的柱体并排连接构成,所述柱体的内侧具有使得气体单向流动的瓣膜,所述瓣膜将所述柱体分隔为充气侧与蓄气侧,气体仅能够从充气侧流向蓄气侧,各个柱体的充气侧互相连通,而各个柱体的蓄气侧互相独立;至少一个柱体的充气侧设置有充气口;该救生船还包括门,所述门的外围与船体之间对应设置有防水拉链,当防水拉链拉合时,该救生船处于完全封闭状态。
优选的,所述船体具有船底,所述船底设置两排所述柱体;所述船底铺设泡沫板;所述船底设有重锤物。
优选的,该救生船包括划桨,所述划桨穿透所述船体并与船体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船体的顶部开设有天窗,所述天窗的外围与船体之间对应设置有防水拉链。
优选的,所述船体的侧面形成反光膜。
优选的,所述船体的材质为聚氯乙稀;所述划桨的材质为硬聚氯乙稀,所述划桨与船体连接处的材质为软聚氯乙稀;所述反光膜的材质包括树脂、颜料、玻璃微珠。
本发明由于其封闭性能,大大提高了水上航行的安全性;同时,其携带方便,造价低廉,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接下来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结构及优点进行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图1是本发明一种封闭式充气救生船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另一个角度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救生船的充气部分放大图;
图4a及图4b是瓣膜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总体而言,本发明提出的救生船,采用密封式的船体结构,成功地解决了救生船遇到特殊情况时会发生的翻船问题,同时可携带一定量的救援物资,也可遮风挡雨。在上述基础上,本发明还对救生船的其它方面进行创新与改进,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主旨进行详细介绍。
I、以“互相独立又相连”的“柱体孔洞”构成船体
参见图1、图2,本发明提出的救生船的船体包括多个中空的柱体1,各个所述柱体1并排连接以形成所述船体的船底、船侧与船顶。所述柱体1中能够被充气从而形成“柱体孔洞”,因而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原理,产生浮力,实现船体水上漂浮。所述“柱体孔洞”是互相独立的,即使一个漏气也不会导致整个船体漏气造成危险。由于船体充气后空间较大,可另外放一些必备的救援物资,如:食物、淡水等。
船的整体材料是由聚氯乙稀组成。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塑料产品之一,价格便宜,应用广泛,聚氯乙稀树脂为白色或浅黄色粉末。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加入不同的添加剂,聚氯乙稀塑料可呈现不同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
II、瓣膜原理实现单向充气
参见图3,所述柱体1内侧具有使得气体单向流动的瓣膜2,所述瓣膜2将所述柱体1分隔为充气侧11与蓄气侧12(即上述“柱体孔洞”),气体仅能够从充气侧11流向蓄气侧12。所述各个柱体1的充气侧11互相连通,从而将多个柱体1相连;而各个柱体1的蓄气侧12则为互相独立。从充气口3充气时,气体将会方便地进入每一个柱体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学院,未经上海电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73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造金属增强件的方法
- 下一篇:管端加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