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氨基甲酸酯类的酶抑制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1811.0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3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黄秋婷;刘丽斌;彭程;黄惠华;邱佩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酒类检测中心;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谢敏楠 |
地址: | 5101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氨基甲酸酯 抑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氨基甲酸酯类的酶抑制法。
背景技术
氨基甲酸乙酯 (Ethyl Carbamate,简称EC)是发酵酒在发酵及贮存过程中天然产生的污染物。EC早在1943年就被证实为致癌物质。研究表明,对啮齿类动物,EC是一种多位点致癌物,可导致肺癌、淋巴癌、肝癌和皮肤癌等疾病。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所把EC对人类的致癌毒性归为2A类。目前氨基甲酸乙酯的污染,被认为是食品中继黄曲霉毒素之后的又一重要问题。
酶抑制法是研究最多且相对成熟的一种对有机磷、氨基甲酸乙酯类农药进行快速检测的技术。该法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乙酯类农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低成本等优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主流技术。但是,在这些文献中,其所检测到的氨基甲酸酯类物质非常有限,如GBT 18630-2002和GBT 5009-2003中分别提到采用酶抑制法检测到西维因(1.0mg/kg)、呋喃丹(0.5mg/kg)、抗蚜威(0.3mg/kg)、甲萘威(2.5mg/kg),其他文献中也有涉及易索威、扑灭威、速灭威、涕灭威等,但都没有提到氨基甲酸乙酯。由于氨基甲酸酯类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而酶抑制法并非适用于检测所有的氨基甲酸酯类物质。
此外,由于氨基甲酸酯类对酶的抑制具有专一性,需要找到合适的酶及相应的底物、显色剂进行酶反应。而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氨基甲酸酯类,试验表明,高浓度的氨基甲酸乙酯对乙酰胆碱酯酶无抑制作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前处理,提高其抑制率,降低检测限,使该法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氨基甲酸酯类的酶抑制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氨基甲酸乙酯、氨基甲酸丙酯、氨基甲酸丁酯等多种含氨基结构的氨基甲酸酯类物质的酶抑制法。
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首先,发明提供了一种氨基甲酸酯类的酶抑制法,所述的酶为乙酰胆碱酯酶;采用碘化硫代乙酰胆碱作为酶解底物,采用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作为显色剂。
优选地,所述的氨基甲酸乙酯类为氨基甲酸乙酯氨基甲酸丙酯、氨基甲酸丁酯等多种含氨基的氨基甲酸酯类物质。
尤其优选的是,所述的氨基甲酸乙酯在对乙酰胆碱酯酶进行抑制前,还先经过氧化剂的处理进行氧化。
所述的氧化剂为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溴水、溴酸钠、氯酸钠、双氧水、溴水-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氨基甲酸乙酯经氧化后,需用过量的还原剂还原。
具体地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预处理:将含有氨基甲酸乙酯的待测目标采用氧化剂进行氧化后,再进行还原;
S2. 在S1预处理产物中,加入乙酰胆碱酯酶和碘化硫代乙酰胆碱,进行反应;
S3. 在S2反应产物中,加入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进行显色。
更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S1. 预处理:在含有氨基甲酸乙酯的待测目标中加入溴制剂,氧化5—30min后(优选10—25min),用5-15%亚硝酸钠溶液还原;
S2. 在S1预处理产物中,加入乙酰胆碱酯酶,25—40℃反应10—30min;
S3. 在S2反应产物中,加入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和碘化硫代乙酰胆碱,显色后在波长405-415nm下测定吸光值;优选412nm。
其中的乙酰胆碱酯酶、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碘化硫代乙酰胆碱和溴的用量比为1~3: 1~3:1~3:1~3。
优选地,乙酰胆碱酯酶浓度为10-15mg/ml,用量为50-150ul;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浓度为5-10mg/ml,用量为50-150ul;碘化硫代乙酰胆碱浓度为5-10mg/ml,用量为50-150ul;溴水的浓度为3-10%,用量为50-100ul。
其中的溴制剂和亚硝酸钠的用量比为体积比1:1~1:5。
优选地,上述所采用的亚硝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15%(优选7—12%)。
优选地,溴制剂为溴水,或溴水-氢氧化钠溶液。可选地,溴水的质量分数为3%~10%;所述的溴水的浓度为质量分数3%~10%;溴水-氢氧化钠溶液中,溴的质量分数为2%~10%,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003mol/L~0.3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酒类检测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广州市酒类检测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1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家居能量管理系统在智能用电中的实现方法
- 下一篇:单向分光检测器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