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硅氧玻璃纤维布连续式酸沥滤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3511.8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0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贺广东;贺新民;尤勇;钟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恒州特种玻璃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21/00 | 分类号: | D06B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23800 江苏省宿迁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硅氧 玻璃纤维 连续 式酸沥滤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硅氧玻璃纤维布酸沥滤处理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高硅氧玻璃纤维布连续式酸沥滤处理工艺,属于特种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高硅氧玻璃纤维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具有耐高温、耐烧蚀、高温透波性好等特点,广泛用于高温绝缘、高温绝热保温、高温烧蚀、高温介电性能等要求高的航天、航空等国防领域,随着消防安全、操作安全、环保等意识的提高,作为优良防火材料高硅氧玻璃纤维产品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高硅氧玻璃纤维在钢铁冶炼、汽车、民用防火、高温密封材料等领域发展迅速,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中国均进行研究和生产,由于它与碳纤维一起纳入基础战略材料,日益引起人们注意,很多国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无论是从成分研究或生产工艺研究,其主攻方向均为:提高耐高温性能、提高力学性能。
耐高温玻璃纤维布是根据产品耐高温的特点命名的,其与高硅氧玻璃纤维产品的差异是高硅氧玻璃纤维产品的二氧化硅含量被定义为大于96%,现有技术中所生产的耐高温玻璃纤维产品的氧化硅含量不足96%,为了提高其中的二氧化硅含量进而提高玻璃纤维布的耐高温性能,在玻璃纤维布织造完毕后需要对其进行酸沥滤处理,使其二氧化硅含量大于96%,其通过将无碱玻璃纤维坯布卷绕至产品布卷绕设备上,然后对坯布进行酸洗和水洗,后对洗净后的坯布进行烘干处理,现有技术中一般只能通过间歇方式对玻璃纤维布进行酸沥滤处理,酸沥滤温度一般都在90℃以上,经过处理后的坯布中二氧化硅的含量最高只能达到90%,获得的产品含硅量不稳定,产品综合性能,尤其是耐高温性能得不到保证,且浸酸过程不连续,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硅氧玻璃纤维布连续式酸沥滤处理工艺,其目的在于:提高玻璃纤维坯布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使其高于96%,进而提高其耐高温性能,连续式酸沥滤处理,生产效率高,获得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为企业增加效益。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高硅氧玻璃纤维布连续式酸沥滤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第一步:送布,将坯布放入送布机,向后道工序进行送布,通过张力调节器,控制坯布张力150-180g。
第二步:酸洗,坯布通过送布机进入盛有酸液浓度为15%的预浸酸槽内,进行初步预浸酸,控制时间在20-30分钟,经过预浸酸后的坯布进入第一热酸槽进行初步热酸洗,酸液温度控制在38~42℃,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经初步热酸洗后的坯布进入第二热酸槽进行二次热酸洗,酸液温度控制在38~42℃,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经二次热酸洗后的坯布进入第三热酸槽进行三次热酸洗,酸液温度控制在48~52℃,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第三步:水洗,进行酸洗过的布匹依次进入一次水洗槽、二次水洗槽、三次水洗槽进行水洗,控制一次水洗槽内酸液浓度为7%、二次水洗槽内酸液浓度为3%,三次水洗槽通过流通水对坯布进行浸洗,水洗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第四步:烘干整平,经水洗后的坯布进入烘干整平设备进行烘干整平,通过热气压滚筒对比坯布进行烘干压平,控制滚筒温度80-90℃,烘干整平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第五步:在收卷机上对经烘干整平后的坯布进行收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玻璃纤维坯布进行连续流水线式的三次热酸洗、三次水洗酸沥滤处理,后将处理后的坯布进行烘干整平,可将玻璃纤维坯布中的二氧化硅含量从70%提高至96%以上,使布匹的耐温性能提高至1000℃,连续流水线式酸沥滤生产效率高,所获得的布匹二氧化硅含量稳定,产品综合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企业增加了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述的一种高硅氧玻璃纤维布连续式酸沥滤处理工艺,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第一步:送布,将坯布放入送布机,向后道工序进行送布,通过张力调节器,控制坯布张力150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恒州特种玻璃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恒州特种玻璃纤维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35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