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糖蜜酒精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0768.8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6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宋宵因;吴鹏;刘宝龙;赵路;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昆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06 | 分类号: | C12P7/06;C12R1/8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糖蜜 酒精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糖蜜酒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糖蜜酒精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食糖大国,产销量位于巴西、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三位。2012~2013榨季,国内产糖量约1350万吨,其中甘蔗制糖超1000万吨,合压榨甘蔗1亿吨,产糖的同时产出大量的副产物糖蜜和甘蔗渣。
糖蜜中含有大量的蔗糖和还原糖,为了利用糖蜜中的能量,很多糖厂都配套建设了糖蜜发酵酒精的设施。甘蔗糖蜜的黏度大,流动性不好,而且过高的渗透压和糖蜜中的重金属离子会对酿酒酵母产生毒害作用,这些都是限制了糖蜜酒精生产技术的提升。
甘蔗榨糖之后产生的甘蔗渣,除了一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外,其他大多被当作燃料烧掉了。受榨糖工艺水平的限制,甘蔗渣中残留了2%左右的糖分,直接燃烧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空气质量。
如何提高制糖副产物的利用率,实现行业的清洁生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高甘蔗制糖副产物利用率的糖蜜酒精的生产方法。
一种糖蜜酒精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水将糖蜜稀释到糖锤度为40°BX~45°BX的糖蜜溶液,后将所述糖蜜溶液与甘蔗渣、营养盐及助剂I混合均匀,调节pH至3.8~4.0,得到发酵培养基,将所述发酵培养基分为第一发酵培养基和第二发酵培养基,其中,所述第一发酵培养基与所述第二发酵培养基的质量比为1~3∶8~10,所述营养盐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40%~60%的硫酸铵、15%~30%的磷酸二氢钾、10%~20%的氯化钙、5%~15%的硫酸镁,所述助剂I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30%~50%的烷基多糖苷、20%~40%的二油酸甘油酯、15%~30%的蔗糖脂肪酸酯、10%~30%的丙二醇脂肪酸酯;
(2)用水将所述第一发酵培养基稀释,稀释至糖锤度为20°BX~25°BX,后调节pH至3.4~3.6,得到酒母培养基;
(3)向所述酒母培养基中接入酿酒酵母,混合均匀后培养,得到酒母醪;
(4)将所述酒母醪与所述第二发酵培养基混合均匀,加入酶制剂组合物和助剂II,混合均匀后培养,得到成熟醪,其中,所述酶制剂组合物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30%~50%的β-葡萄糖苷酶、20%~35%的外切β-葡聚糖酶、20%~35%的内切β-葡聚糖酶,所述助剂II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50%~70%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30%的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5%~15%的三乙醇胺、5%~15%的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及
(5)将所述成熟醪进行蒸馏处理,得到酒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甘蔗渣的长度为0.5mm~1.5mm,所述甘蔗渣的质量为所述糖蜜质量的10%~15%,所述营养盐的质量为所述糖蜜质量的0.10%~0.15%,所述助剂I的质量为所述糖蜜质量的0.1‰~0.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营养盐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45%的硫酸铵、30%的磷酸二氢钾、20%的氯化钙、5%的硫酸镁;所述助剂I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40%的烷基多糖苷、25%的二油酸甘油酯、25%的蔗糖脂肪酸酯、10%的丙二醇脂肪酸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3)中,所述酿酒酵母的质量为糖蜜质量的0.5‰~1‰;培养温度为25℃~28℃,培养时间为8h~10h。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4)中,所述酒母醪与所述第二发酵培养基的体积比为1~2∶3~6;所述酶制剂组合物的质量为所述甘蔗渣质量的1‰~1.5‰,所述助剂II的质量为所述甘蔗渣质量的0.2‰~0.5‰,培养温度为32℃~35℃,培养时间为60h~72h。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4)中,所述酶制剂组合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50%的β-葡萄糖苷酶、25%的外切β-葡聚糖酶、25%的内切β-葡聚糖酶,所述助剂II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60%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的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15%的三乙醇胺、5%的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昆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昆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07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直肠癌的中草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汽车混合燃气供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