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按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9233.9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2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吕波;周丽萍;唐嘉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14 | 分类号: | H01H13/14;H01H1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闻卿 |
地址: | 2150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钮结构,特别是一种关于设置于电子装置的面板的按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装置以及电器装置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常接触的产品,而电子装置以及电器装置上各种搭配按钮结构,以通过按压按钮结构使电路开关导通、达成简易的动作,并使各种电子装置、电器装置内部电路电性连接,切换成启动模式或关闭模式。
此外,按钮结构依据不同的电子装置、电器装置的面板的形状而有所不同,例如设置于平面面板的按钮结构还可分成:单侧悬臂式按钮、双侧悬臂式按钮、以及弹簧式按钮结构等。又,或者其面板亦可为斜面面板或弧面面板,此种斜面面板或弧面面板下方可容置按钮结构的结构较平面面板的空间小,故设置于此种面板的按钮结构多采用将按钮结构的悬臂设计为弯曲形状的单侧悬臂式按钮结构或双侧悬臂式按钮结构。且设置于此种面板的按钮结构因其面板本身已具有曲度,故更易发生按压过程按钮结构的悬臂形成转矩,应力集中于按钮结构的固定端的问题。
请参考图1,为已知按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按钮结构1包括按压部11、固定部12、两个悬臂13以及触发部14。按钮结构1通过固定部12锁扣于电子装置的面板,且按压部11具有第一侧以及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两个悬臂13设置于第二侧,固定部12邻近第二侧,换言之,固定部12与悬臂1设置侧相邻。
当使用者按压按钮结构1的按压部11时,按钮结构1将会以固定部12为支点开始旋转,此种设计的按钮结构1的按压部11将会形成弧形的移动路径而非直线的移动路径,使得应力集中于按压结构1的固定部12,故须特别加强固定部12的固定方式以其可承受的力量,延长按钮结构1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省力、可吸收转矩以改善按钮结构按压时产生的偏转、降低应力集中的按钮结构,已成为本领域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省力、可吸收转矩以改善按钮结构按压时产生的偏转、降低应力集中的按钮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钮结构,设置于电子装置的面板,且按钮结构包括按压部、固定部、至少一悬臂以及触发部。按压部具有第一侧与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固定部与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小于固定部与第一侧的距离,且固定部用以固定于面板。至少一悬臂连接按压部的第一侧与固定部。触发部则设置于按压部用以触发所述电子装置的一开关。其中,按压按压部,以使至少一悬臂产生一形变。
在一实施例中,悬臂可为两个悬臂。悬臂包括第一悬臂部以及第二悬臂部,且第一悬臂部与第二悬臂部形成第一夹角。其中,第一夹角例如为80°到100°,且第二悬臂部与水平线形成第二夹角,且第二夹角例如为20°到40°。
在一实施例中,悬臂的截面呈矩形。
在一实施例中,按钮结构的悬臂还包括第三悬臂部,且第三悬臂部与第二悬臂部形成第三夹角。
在一实施例中,按压部、悬臂、固定部以及触发部是整合成单一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按钮结构为可挠性材质所制成。其中,可挠性材质为塑胶或橡胶。
在一实施例中,面板为弧面面板或斜面面板。
承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钮结构以解决已知按钮结构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按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按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的按钮结构搭配电子装置的面板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的按钮结构与电子装置的面板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的按钮结构搭配电子装置的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的按钮结构搭配电子装置的面板的又一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按钮结构又一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按钮结构再一实施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3:按钮结构
11、22、32:按压部
12、24、34:固定部
13、26、36:悬臂
14、28:触发部
22A:第一侧
22B:第二侧
261、361:第一悬臂部
262、362:第二悬臂部
363:第三悬臂部
β:第一夹角
α:第二夹角
θ:第三夹角
P: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92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线一压防伪纤维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效的纺织机防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