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渗井壁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7353.5 | 申请日: | 2013-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0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钱自卫;姜振泉;王录合;朱术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自卫 |
主分类号: | E21D5/11 | 分类号: | E21D5/11;E21D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渗 井壁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渗井壁,尤其是能有效防止井筒壁后水通过井壁接茬缝流入井筒的井壁。
背景技术
在煤矿建设阶段,开凿井筒是最重要的工程之一,井筒也被称为矿井的“咽喉”。当井筒掘进过程中需穿越含水层时,往往在井壁成型后,水会或多或少的沿着每模井壁的接茬缝流入井筒,这样将影响矿井的生产。
目前比较常用的井壁接茬面为斜面状,每模井壁在接茬处呈平面搭接。这样的接茬面形状及搭接方式阻水性一般较差,在井壁成型后一般还要依靠壁后注浆治理接茬处的出水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影响矿井的生产还增加了工程费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常用的井壁在井筒防渗方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渗井壁,不仅能有效防止井筒壁后水通过井壁接茬处向井筒内渗透,还能起到增加上下模井壁接触强度的作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防渗井壁采用凸凹型接茬面、预埋“工”字形隔水钢板及预埋注浆管三大措施实现对井壁的防渗。具体方案为:井壁每模顶底的接茬面改变常用的斜平面的设计,把接茬面改为凸凹状,可以为三角形状、菱形状或梯形状。相比斜平面,凸凹状的接茬面增大的阻水的路径长度,在井壁接茬面整体呈45°角倾斜时,相对于斜平面状,三角形状、菱形状及梯形状的接茬面的延续长度或阻水路径长度分别增加58%、67%及52%。同时其凸凹镶嵌的结构也能增加上下模井壁的接触强度;在井壁接茬的中间位置预埋“工”字形环状的隔水钢板,钢板一端埋于上模井壁,另一端埋于下模井壁;在井壁接茬靠近围岩的位置预埋拱形的注浆管;注浆管共三根,每一根总长度相等,其长度均等于三分之一井壁周长;注浆管采用带花眼的钢管制成,其钢管上套上一层橡胶模,可防止浇筑井壁时,混凝土进入注浆管,同时在注浆时浆液又能撑破橡胶模注入井壁接茬,钢管的两端分别有丝扣,可拧接阀门;在有施工缺陷引起接茬处出现残存渗水的情况下,通过预埋的注浆管进行注浆,阻断残存渗水通道。
浇筑本发明防渗井壁要求采用相应的模板,可以对现有的模板进行改造,改造的主要部位是模板的顶底面,要根据设计的接茬面是三角形状、平行四边形状还是梯形状来进行对应样式的模板改造。浇筑时先把模板固定,在井壁接茬靠近围岩的位置固定好注浆管,在根据设计位置固定好隔水钢板,然后进行井壁浇筑,浇筑好一模后,移动模板,重复固定注浆管及隔水钢板后进行下一模的浇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不仅能有效防止井筒壁后水沿井壁接茬外渗,能起到增大上下模井壁接触强度的作用,且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目前常用的上下模井壁的接触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不同形状井壁接茬面的纵剖图。
图3是本发明注浆管主视图。
图中:1.接茬面,2.隔水钢板,3.注浆管,4.混凝土井壁,5.壁后围岩,6.钢管,7.橡皮膜,8.花孔,9.丝扣。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上下模混凝土井壁(4)的接茬缝(1)为一斜平面,上下模混凝土井壁(4)直接采用“靠接”的方式。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a)图接茬面(1)为三角形状,(b)图接茬面(1)为菱形状,(c)图接茬面(1)为梯形状。隔水钢板(2)采用钢板制成,横截面上呈环状,纵截面呈“工”字形。隔水钢板(2)浇筑于上下模混凝土井壁(4)的中间位置,隔水钢板(2)整体上直立,上半部浇注于上模混凝土井壁(4),下半部浇注于上模混凝土井壁(4)。注浆管(3)浇注于接茬面(1)靠近井壁围岩(5)的位置。
在图3中,注浆管(3)呈拱形,其长度等于三分之一井壁周长,采用钢管制成,其弧形部分开有花孔(8),且弧形部分上套上一层橡胶模(7),其两端车有丝扣(9)。
浇筑本发明防渗井壁要求采用与设计接茬缝(1)样式对应的模板,浇筑时先把模板固定,在井壁接茬靠近井壁围岩(5)的位置固定好注浆管,在根据设计位置固定好隔水钢板(2),然后进行井壁浇筑,浇筑好一模后,移动模板,重复固定注浆管及隔水钢板后进行下一模的浇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自卫,未经钱自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73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反射膜及偏振片
- 下一篇:球床高温气冷堆反应性控制方法及套叠式控制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