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卧式柱塞油缸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57221.2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7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郁文凯;刘煊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星(镇江)系泊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6J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柱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柱塞油缸,尤其是一种用于大型卧式液压机加载的柱塞油缸,属于液压执行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船用锚链或系泊锚链的链环成形过程如下:将加热后的棒料经过专用弯环机水平弯曲成两端未连接的近似椭圆环体,然后用闪光焊机将前述的近似椭圆环体焊成一个封闭的环体,再经去毛刺机去除焊接毛刺,接着将环体一侧垂直定位在卧式液压压档机的固定模内,再将横档送入环体内,设置在液压压档机另一侧内的卧式柱塞油缸柱塞向着固定模方向水平移动,推动通过模板固定在柱塞上的活动模横向挤压环体,将环体挤压成椭圆形环体,此时位于环体中间的横档两端被牢牢压进环体内侧,从而完成一个链环的成型加工。由于大规格锚链环的环体直径已达φ170mm以上,压横档时环体产生塑性变形所需的挤压力达8~10MN,活动模工作行程也需达700mm以上。为了达到前述目的,与液压压档机配套的卧式柱塞油缸必须具有大缸径、长行程等特点。
现有的液压压档机配套的卧式柱塞油缸的缸筒内只设置一个导向套,柱塞后端处于与缸筒内孔无接触的自由状态。由于环体压档成形时,卧式柱塞油缸的加载中心与环体产生横向变形的压力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加上柱塞的导向长度较短,在偏心力的作用下,柱塞移动时容易发生摆动,导致导向套磨损较大,并使柱塞密封圈和数个缸盖密封圈磨损加大,严重影响密封元件的使用寿命,加大了维修成本,影响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柱塞后端通过后导向套支承在缸体内的卧式柱塞油缸,延长密封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卧式柱塞油缸,包括缸筒、缸盖、柱塞、数个缸盖密封圈、柱塞密封圈、前导向套和后导向套,所述缸筒后端封闭,所述缸盖通过多个紧固件固定在缸筒前端上,数个缸盖密封圈间隔设置在缸盖与缸筒内孔前端之间,所述前导向套外周面与缸筒内孔径向固定连接,柱塞密封圈设置在缸盖后端与前导向套之间,柱塞一端依次穿过缸盖、数个缸盖密封圈、柱塞密封圈和前导向套后,插进缸筒内孔中;柱塞后端外周面与后导向套内孔径向固定连接,后导向套通过法兰轴向定位在柱塞后端上;所述柱塞的外周面与前导向套内孔间隙配合,柱塞后端的后导向套外周面和缸筒内孔间隙配合。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卧式柱塞油缸,其中所述柱塞为两端封闭的空心体结构,位于后导向套前端的柱塞外径与缸筒内孔之间留有环形空隙;径向均匀分布的数个油孔设置在柱塞后端。所述油孔包括垂直相交的垂直孔和水平孔,所述垂直孔与柱塞外周面相通,所述水平孔与柱塞后端面相通。
前述的卧式柱塞油缸,其中所述缸盖内孔间隔设置了数个导向圈,柱塞外径与导向圈内孔间隙配合。
本发明在缸盖内增设了数个导向圈,在柱塞后端增设了后导向套和连通卧式柱塞油缸后腔和前导向套的数个油孔,使得柱塞后端支承在缸筒内孔上,柱塞的导向长度从现有缸筒内一个导向套长度延长到从缸盖开始直至柱塞后端,最短导向长度为现有柱塞缸的2.55倍,最长导向长度为现有柱塞缸的5.85倍。柱塞后端受到缸筒内孔的约束,环体压档成形时的偏心力被后导向套平衡,柱塞不会发生摆动,大大提高了柱塞的运行精度。本发明在柱塞后端增设了连通卧式柱塞油缸后腔和前导向套的数个油孔,柱塞前进时,卧式柱塞油缸后腔的液压油通过数个油孔进入柱塞外径与缸筒内孔之间的环形空隙,使得本发明前部的数个缸盖密封圈、数个导向圈、柱塞密封圈和前导向套都得到良好的润滑,大大延长了密封元件和导向元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10MN液压压档机配套的卧式柱塞油缸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星(镇江)系泊链有限公司,未经亚星(镇江)系泊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72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