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同一种载热体对反应釜加热、激冷和冷却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56777.X | 申请日: | 2013-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1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 发明(设计)人: | 梁建强;赵冬梅;徐菁;张忠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 地址: | 10131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载热体 反应 加热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同一种载热体对反应釜加热、激冷和冷却的装置。
背景技术
某些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化学反应,有放热反应,有吸热反应,其放热反应需要移走热量,就要对其进行冷却,吸热反应需要提供热量,就需要加热;也有的化学反应对温度的要求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有所不同,特别是有机物单体进行高分子聚合,属强放热反应,在有机物单体进行高分子进行聚合时,反应需要在引发剂和一定温度下才能开始反应,而在开始反应后放出都是大量热量,聚合过程中的热量不能迅速导出,反应温度急剧上升,反应速率也急剧上升,如果链反应的速率达到失控而就会发生剧烈聚合反应。
目前,在传统的化工工艺中对反应釜加热到冷却时采用不同的载热体,在加热变为冷却时,特别在反应釜需要激冷时就需要将反应釜夹套内载热体全部移出,移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冷载热体就不能立刻进入反应釜夹套,不能及时对反应釜内物料降温,就会使上述反应釜的温度迅速上升而得不到控制,从而发生爆聚现象。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够使用同一种载热体对反应釜进行加热、激冷和冷却的装置,防止反应釜爆燃。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化工工艺中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使用同一种载热体对反应釜加热、激冷和冷却的装置,由反应釜夹套R1、泵P11、加热装置M1、设有加热器和第一冷却器的载热体槽T11、冷却装置M2、设有第二冷却器的载热体冷槽T21、阀门及管道组成;所述反应釜夹套R1与反应釜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其分为载热体加热循环、反应釜加热循环、载热体预冷却循环、反应釜激冷循环、载热体冷却循环和反应釜冷却循环组成;所述各个循环如下:
载热体加热循环由加热装置M1、载热体槽T11、阀门和管道组成,所述加热装置M1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道以及阀门与载热体槽T11的加热器连接;
反应釜加热循环由泵P11、载热体槽T11、阀门、管道和反应釜夹套R1组成,所述载热体槽T11的出口与泵P11的进口连接,所述泵P11的出口与反应釜夹套R1的夹套进口N1连接,所述反应釜夹套R1的夹套出口N2与载热体槽T11的进口连接;
载热体预冷却循环由冷却装置M2、载热体冷槽T21、阀门以及管道组成,所述冷却装置M2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道以及阀门与载热体冷槽T21的第二冷却器连接;
反应釜激冷循环由载热体冷槽T21、泵P11、阀门、管道和反应釜夹套R1组成,所述载热体冷槽T21的出口与泵P11的进口连接,所述泵P11的出口与反应釜夹套R1的夹套进口N1连接,所述反应釜夹套R1的夹套出口N2与载热体槽T11的进口连接;
载热体冷却循环由冷却装置M2、载热体槽T11、阀门以及管道组成,所述冷却装置M2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道以及阀门与载热体槽T11的第一冷却器连接;
反应釜冷却循环由泵P11、载热体槽T11、阀门、管道和反应釜夹套R1组成,所述载热体槽T11的出口与泵P11的进口连接,所述泵P11的出口与反应釜夹套R1的夹套进口N1连接,所述反应釜夹套R1的夹套出口N2与载热体槽T11的进口连接。
其中,所述泵P11为变频泵。
其中,所述载热体冷槽T21的容积为反应釜夹套R1容积的2~6倍。
其中,所述载热体为导热油。
其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和信号采集单元,信号采集单元包括设置于反应釜R1中的反应釜传感器N3、设置在载热体槽T11中的载热体槽传感器和设置在载热体冷槽T21的载热体冷槽传感器;控制器分别与信号采集单元、加热装置M1、冷却装置M2、泵P11以及各阀门连接,控制器获取信号采集单元的温度信号,经计算控制各阀门的开启和/或关闭,并控制开启的程度。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67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