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垂直切换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7226.7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6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尚广;范存群;杨放春;孙其博;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36/14 | 分类号: | H04W36/14;H04W36/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张振伟;王黎延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垂直 切换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联网领域的垂直切换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的垂直切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车联网即车辆物联网,是伴随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示范研究的热点。随着车联网的发展,车联网中涉及的各网络趋于融合。通过异构网络间的融合,各网络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满足用户对网络的需求。目前,车联网中涉及的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
1)车载环境下的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 in the Vehicular Environment,WAVE),主要用于车载无线通信,充当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DSRC)或者面向车载通讯的基础,支持更先进的热点切换、移动环境、安全性以及身份认证,传输距离可达到1000米;
2)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是一种新兴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其数据传输速率高,覆盖距离50km,支持节点160km/h的移动速度;
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 Generation,3G)蜂窝网(Cellular)接入技术,其具有覆盖范围广,能够实现无缝切换,支持高速移动的节点的优点,但是传输速率有限。
当车辆行驶在城市环境时,车辆一般接入WAVE网络,WAVE网络主要用于车辆与车辆之间(Vehicle-to-Vehicle,V2V)以及车辆与路边基站之间(Vehicle-to-Roadside,V2R)的通信,通常作为城市环境下车辆自组网(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的无线通信技术;当车辆行驶在郊区时,车辆一般接入WiMAX或3G Cellular网络;而当车辆行驶在偏远地区时,车辆一般接入3G Cellular网络。
车联网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车联网属于异构无线网络;二、车联网中的车辆终端自身具有移动的特性。由于车辆自身移动性的特点从而使得网络拓扑变化较快,从而导致需要较多的网间切换,频繁地切换使得网络稳定性较差,这将严重影响到终端上的业务质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车辆在异构无线网络间的切换研究;而且由于车联网网络环境的独特性,已有的方法对网络属性和车辆运动属性考虑的还不充分。因此,车辆如何有效地接入已有的异构无线网络已经成为车联网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切换方法及装置,能够保证运动载体中的移动终端所接入的网络进行及时更新,且能够有效避免乒乓效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垂直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运动载体的运动趋势以及所述运动载体上的移动终端当前能接入的每一网络的网络属性的各参数;针对所述每一网络的网络属性的各参数,分别确定在各所述参数下所述移动终端切换至所述每一网络的切换概率,以及,确定在所述运动趋势下所述移动终端切换至所述每一网络的切换概率;针对所述每一网络,根据所述每一网络的各所述参数对应的切换概率及所述运动载体运动趋势对应的切换概率,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切换至所述每一网络的先验切换概率;根据所述先验切换概率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目标网络;使所述移动终端切换至所述目标网络。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先验切换概率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目标网络,包括:将所述先验切换概率最大的网络确定为所述移动终端的目标网络;或者,针对所述每一网络,根据所述先验切换概率确定对应的切换比较概率和非切换比较概率;将所述切换比较概率比所述非切换比较概率大的网络作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备选网络;将所述备选网络中所述切换比较概率最大的网络确定为所述移动终端的目标网络。
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络属性的各参数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最大传输速率和误码率;对应的,所述在各所述参数下所述移动终端切换至所述每一网络的切换概率包括接收信号强度的切换概率、最大传输速率的切换概率和误码率的切换概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72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COB面光源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