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止回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6540.3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2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佟世文;方建军;李红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合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K15/18 | 分类号: | F16K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阀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向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由于其具有控制物料单向流动性能,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有时物料在输送过程中需要变换方向,这时需要一种能在两个方向上控制物料流动的双向止回阀。现有的双向止回阀从原理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锤式的,一类是三通式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新的双向止回阀采用不同的结构实现双向止回作用。
一种双向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第一阀瓣2、第二阀瓣4、第三阀瓣7、第四阀瓣8、阀杆10、第一手柄11、第二手柄14、第一密封座3、第二密封座5、第三密封座6、第四密封座9、第一保险栓12、第二保险栓13、第二转轴17、第一转轴16、第一绞块18、第一绞绳19、第二绞绳20、第二绞块21、第一弹簧22和第二弹簧23、螺栓孔15;在阀体四周设有第一密封座3、第二密封座5、第三密封座6、第四密封座9,第一密封座3的对面是第三密封座6,第二密封座5的对面是第四密封座9。
阀体1的俯视图为圆形,阀杆10的一端设有第一手柄11、第二手柄14,第一手柄11、第二手柄14分别通过第一保险栓12、第二保险栓13、固定在阀杆10上;阀杆10的另一端穿过阀体1与阀体1的中轴线重合;
阀杆10的两侧对称设计有第二阀瓣4、第三阀瓣7,形成合页的结构;第二阀瓣4的外侧是第二转轴17,第三阀瓣7的外侧是第一转轴16;第二转 轴17和第一转轴16关于阀杆10对称;第二转轴17和第一转轴16的外侧分别是第一阀瓣2、和第四阀瓣8;
第一绞绳19、第二绞绳20为有一定强度的柔性结构,第一绞绳19一端与第一绞块18相连,另一端与阀杆相连,并可通过第二手柄14操作;第二绞绳20一端与第二绞块21相连,另一端与阀杆相连,并可通过第一手柄11操作;当第一阀瓣2、第二阀瓣4、第三阀瓣7、第四阀瓣8在阀体中心与第一密封座3、第二密封座5、第三密封座6、第四密封座9完全密封时,第一绞绳19、第二绞绳20处于绷紧状态;
第一转轴16上安有第一弹簧22、第二转轴17上安有第二弹簧23。
第一手柄11、第二手柄14分别相对于第三阀瓣7、第二阀瓣4,可在90度范围内操作,依靠第三阀瓣7、第二阀瓣4的相对运动位置保证操作的角度,并可通过第一保险栓12、第二保险栓13锁定角度。
阀瓣在阀体内可180度旋转,通过手柄操作与密封座相配合,可在物料流动前后两个方向上实现止回作用。当物料由前向后正向流动时,阀瓣在反方向上与阀体中密封面相配合,流体需克服装在转轴上的弹簧的反作用力推动阀瓣流动,反之,当物料倒流时,由于密封座的阻挡作用,使阀瓣紧紧压在密封面上而无法倒流,从而达到双向止回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向止回阀的横向剖视图。
图2为双向止回阀的纵向剖视图(不含手柄)。
图3为双向止回阀的俯视图(不含手柄)。
图4为双向止回阀转轴第一弹簧22和第二弹簧23的放大图。
图5为双向止回阀的工作原理图,表示的是通过手柄和阀瓣的相互作用实现阀瓣和密封座前后两个密封面的配合。
图5-1是初始状态下手柄的位置图。
图5-2是初始状态下阀瓣的位置图。
图5-3是手柄从图5-1的位置,第一手柄11逆时针旋转90度,第二手柄14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位置图。
图5-4是图5-3手柄的相对运动位置相对应的阀瓣位置图。
图5-5是第一手柄11、第二手柄14一同从图5-3的位置顺时针旋转180度后的位置图。
图5-6是图5-5手柄的相对运动位置相对应的阀瓣位置图。
图5-7是手柄从图5-5的位置,第一手柄11顺时针旋转90度,第二手柄14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位置图
图5-8是图5-7手柄的相对运动位置相对应的阀瓣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本发明实现双向止回的功能,结合图5进行阐述。
假设离图的下方是“前”,图的上方是“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合大学,未经北京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6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体恒温育苗箱
- 下一篇:吡啶基亚磺酰亚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