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驱动动力法及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235937.2 | 申请日: | 2013-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黄得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得锋 |
主分类号: | F03G3/00 | 分类号: | F03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漳***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动力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无需运动环境提供相对运动媒介,也无需外力对其做功而能获得位移的动力方法及机构。
背景技术
相关的在先文献,如:申请号为200710010455.1的《按周期输出力的离心转动装置》、申请号为200810037904.6的《离心力动力装置》、申请号为90100270.4的《离心驱动器》、申请号为US2002/0104392A1的《CENTRIPETAL LINEAR AND ROTARY PROPULSTION DEVICE》均未能成功其原因主要包括:以离心力为基础的各项动力技术,都必然存在力循环的问题,即 内驱动力在工作的一个周期内,会存在一段或点时间内起动力增益作用,另一段或点时间内起动力阻尼作用;而在克服阻尼的设计中,均以减小运动数值(如:速度、运动半径等)以此减小阻尼为设计思想,但也由此忽略了在改变运动参数时,所必然引起对系统实施因克服惯性而形成的起阻尼作用的作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克服圆周运动中阻尼部分的情形,从而可以达到无需借助环境的反作用力,也无需系统以外的作用力作功,就可以发生位移的动力方法。
为了便于理解,申请人先介绍本发明的几个重要名词。
1、同向度 定义:两个内驱动力机构同时输出的内驱动力的夹角为a,则同向度=1-a/180度;当输出的内驱动力对系统的动力起增益作用时(如:图3所示),同向度为正;当输出的内驱动力对系统的动力起阻尼作用(如:图4所示),同向度为负。
2、圆弧运动 定义:任意时间点上受力方向均垂直于运动轨迹,它是由若干圆弧或直线相切连成的弧线,各圆弧的半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3、动 平 衡 定义: 任意时间点上各配重在执行某分运动的分力之和为零,则各配重在该分运动中达到动平衡。
4、冲 量 定义:力与实施力时间的乘积,冲量的方向为力的方向。
下面采用上述名词注解,介绍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内驱动动力法,驱动系统涉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配重和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可在其轴线上空转,且在空转时作用于系统上的在与轴线垂直的所有分力的矢量和为0(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使配重和旋转体执行以下步骤:
1)使系统作用于配重,在作用过程,满足:系统与配重间发生相对运动,且配重相对于系统的加速度方向与动力方向相反;
2)当配重相对于系统的加速度方向与动力方向相同时或配重在脱离系统前,使配重作用于旋转体上的一点,作用力方向在该点切线上;配重作用于旋转体的过程中,系统不施加任何对旋转体产生旋转加速度的作用力。
速度调节方法:
它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设有一组或一组以上的内驱动机构组;所述内驱动机构组设有两个内驱动机构,具体速度调节方法如下:
1)使各单元内驱动力机构的动力达到最高,并在初始状态下使两两相对的机构的动力相互抵消;
2)加速时,调整动力方向,使之不断提高同向度;
3)减速时,则动力方向的同向度减少至0以下,同向度越小,减速越显著。
为减小内驱动力的内部损耗,可使内驱动力机构在配重的运动区域内抽真空。
一种内驱动机构
它包括配重、旋转体和动力装置;所述配重满足可受动力装置作用,在受作用过程中可做加速运用,并满足以内驱动机构为参照物的加速度方向与内驱动机构的动力方向相反;所述旋转体空套于转轴上并处于配重的运动轨迹上,并满足:当配重在内驱动机构作用下所产生的加速度方向与动力方向相同时或前,使配重作用于旋转体,且作用力方向在作用点的切线上。
所述转轴在连接旋转体的位置上设有一离合装置,所述转轴还传动连接一驱动机构;所述离合装置满足:当配重作用于旋转体时或前,打开离合装置,使旋转体空套在转轴上且不受其传动。
旋转体与配重间设有传动机构,使两者的传动比与其转动惯量互为倒数。
它在旋转体与配重相互作用的空间设有进汽门、出汽门和点火装置;所述进汽门、出汽门和点火装置配合满足:旋转体与配重接近时,进汽门打开,并从进汽门喷入燃料;点火装置点燃所述空间内的燃料,并使之迅速膨胀,旋转体和配重均被往相返方向推动。
所述旋转体配合于两组配重,两组配重先后与旋转体在正转和反转状态下相互作用。
所述旋转体与配重在同轴线上的转轴上转动或摆动;旋转体与配重相互作用的作用面经过转轴轴线。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得锋,未经黄得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59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锁附结构、安装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快速切换蓄热式熔铝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