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洁净口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29676.3 | 申请日: | 2013-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2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徐洪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洪宁 |
主分类号: | A62B7/10 | 分类号: | A62B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蒋家华 |
地址: |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玄***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洁净 口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洁净口罩。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防尘口罩采用“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标准”,此标准的的各种质量要求和国际目前的美标一致。标准中防尘口罩(防非油性颗粒物)的防护等级分为三种:N100(防尘率为99.97%以上)、N95(95%以上)、N90(90%以上);我国市场上的口罩类产品主要为N95等级的。N95口罩是指由NIOSH(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9种防尘口罩中的一种,其中“N”代表其材质仅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而“95”则代表其过滤效能达达95%。N95口罩隔滤的微粒,直径可小至0.3微米。
目前的防尘口罩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口罩采用自吸过滤式方式,呼吸不通畅,尤其是口罩吸附灰尘颗粒后更加明显;
2、口罩与人脸无法做到完全服帖,有间隙,在吸气时口腔附近形成负压,防尘及病毒效果不佳;目前的口罩多采用活性炭吸付方式,活性炭本身也是细小颗粒状,使用不当反而会成为污染源;
3、口罩使用寿命短,通常使用1-3天就必须更换,使用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洁净口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洁净口罩,包括顺序相接的洁净装置、呼吸管和口罩本体;所述洁净装置包括顺次相接的电源装置、气泵和过滤杯,气泵和过滤杯通过进气管相连,过滤杯内设有过滤液,进气管浸没在过滤液中,过滤杯与呼吸管相连,且呼吸管位于过滤液的上方。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上述口罩使用时,在口罩内形成正压,外面的灰尘无法从间隙处进入。
为了提高口罩的过滤效率,过滤杯和呼吸管之间设有负离子发生器;过滤杯中、过滤液的上方设有过滤棉和/或透气挡水板。
气泵和过滤杯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进气管上设有止流阀;过滤液的高度为过滤杯高度的5/1~3/1。
为了使口罩得到更好的过滤效果,进气管的进气口和/或进气管浸没在过滤液中的一端设有滤布;所述滤布为食用级尼龙66,目数为450-550目。
申请人经研究意外发现:上述尼龙66与过滤液的结合使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过滤效果;上述规格的滤布,还将注入的空气进行了细化。
为了有效滤掉空气中的酸性物质及有机污染物,进气管的进气口的滤布上均匀分布有碳酸钠颗粒。
为了进一步提高过滤效率,同时保证透气率,碳酸钠颗粒的含量为50-100g/m2。申请人经研究发现,碳酸钠的含量为上述范围时,产品的过滤效率最佳,过低过滤效率不佳,过高过滤效率不会增加,反而会造成透气量的减弱。
为了节约成本,同时保证过滤效率,所述过滤液为水。
为了提高过滤效率和抗菌效果,所述过滤液为纳米银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纳米银的含量为0.05-0.15mg/L,碳酸钠的含量为5-15g/L。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纳米银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协同效应,其过滤效率远大于单独使用时效果的简单叠加。
为了进一步提高口罩的过滤效率,尤其是对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过滤效率,所述过滤液为固含量为2-10%松香甘油酯乳液。
现有的口罩大都是防非油性颗粒功能的,对空气中的有机污染起不到的过滤效果,而本发明对有机气体的污染,起到了很好的吸收过滤效果,过滤效率达到99%以上。
为了提高上述乳液的稳定性,所述乳液所用乳化剂为松香基乳化剂,松香基乳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马来松香与聚乙二醇6000在氧化镁的催化作用下,温度为240-250℃下反应3-4h后,减压抽真空;然后加入对苯二酚、五氧化二磷,在80-90℃下反应4-5h,得松香基乳化剂,马来松香与聚乙二醇6000的质量比为1:(2-5),氧化镁的质量用量为马来松香质量的0.5-0.8%,对苯二酚的质量用量为马来松香质量的0.3-0.5%,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用量为马来松香质量的2-4%。
本发明未特别说明的技术均为现有技术。
本发明高洁净口罩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过滤效率达到99%以上,对粉尘起到了很好的过滤;供气充分,呼吸畅通;口罩与人脸完全服帖,无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洁净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洪宁,未经徐洪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96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