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室内海洋生物养殖水处理的藻屏系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225760.8 申请日: 2013-06-07
公开(公告)号: CN103288219A 公开(公告)日: 2013-09-11
发明(设计)人: 郑新庆;杨小舟;林荣澄 申请(专利权)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2F3/32 分类号: C02F3/32;A01K63/04
代理公司: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代理人: 马应森
地址: 361005 福***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室内 海洋生物 养殖 水处理 系统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海洋生物养殖水处理,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室内海洋生物养殖水处理的藻屏系统。

背景技术

大量的研究表明,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水生生物具有毒害作用,它可以通过消耗水体中的溶氧,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呼吸和摄食,延缓生物的生长,并可能对生物的生理指标和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影响(Randall D J,Tsui T K N.Ammonia toxicity in fish.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2,45(1):17-23;余瑞兰等.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其对策.中国水产科学,1999,6(3):73-77;厦苏东等.养殖自污染因子对虾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与控制.水产科学,2009,28(6):355-360)。因此,在水生生物养殖中,如何处理养殖系统中富余的营养盐是维持系统稳定,保证生物在系统中正常生长和繁殖的关键。

由于大型海藻生长迅速,可以迅速将水体中的营养盐吸收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因此在海水养殖中利用大型海藻吸收水体中的无机营养盐的报道屡见不鲜(刘静雯,董双林.海藻的营养代谢及其对主要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4):325-330;岳维忠等.大型藻类净化养殖水体的初步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4.23(1):13-15;da Silva Copertino,M.,T.Tormena,and U.Seeliger,Biofiltering efficiency,uptake and assimilation rates of Ulva clathrata(Roth)J.Agardh(Clorophyceae)cultivated in shrimp aquaculture waste water.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2009.21(1):31-45;邹定辉,夏建荣.大型海藻的营养盐代谢及其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关系.生态学杂志,2011.30(3):589-595.)。混养大型藻类构建复合水产养殖系统是控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韦玮,方建光和董双林,贝藻混养生态系互利机制中的作用因子.中国水产科学,2005.12(3):220-224.)。目前,大型海藻已经成为海水养殖业中一个重要的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大型海藻作为营养盐的“生物过滤器”,在海洋观赏生物的室内养殖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海洋观赏鱼的养殖中,经常会在水处理系统中设置单独的藻缸(refugium),通过藻缸内放养一些生长迅速的藻类,如厥藻,石莼,通过定期从藻缸移除大型海藻实现去除系统富余营养盐的目的。不过,利用大型海藻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难以将系统的DIN浓度降至10mg/L以下,因此在造礁珊瑚等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的海洋生物的养殖中,通常需要藻缸与其它机械式的装置(例如硝酸盐去除器)等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实现营养盐控制的目的,这既增加了成本,也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设计简易、使用高效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不仅可以用于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海洋生物的室内养殖(NO3-<30mg/L),通过与“柏林”系统(又称自然系统法)相结合,而且可用于造礁珊瑚等对水质要求较高(NO3-<5mg/L)海洋生物的养殖的一种用于室内海洋生物养殖水处理的藻屏系统。

本发明设有支撑框架、藻屏和照明装置;所述支撑框架设有外壳、环管、支撑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外壳下方设一开口,开口与出水管道相连,环管置于外壳内侧上缘,环管由支撑片支撑并与进水管道相连,所述支撑片与外壳相连;藻屏置于环管下方并紧贴外壳内壁,所述藻屏由网格屏和附着在网格屏上的丝状海藻垫组成;所述照明装置置于支撑框架内,照明装置的灯具通过透明外罩与水环境隔绝;进入环管的待处理海水通过密布于环管上的小孔喷射于藻屏上缘,海水沿藻屏而下,均匀覆盖于整个藻屏,最后经排水管道进入养殖系统,利用接种于网格屏上的丝状海藻的生长实现移除系统富余营养盐的目的。

所述进水管道配有进水球阀,所述出水管道配有出水球阀。

所述开口距离外壳底端最好为2~3cm。

所述环管距外壳上方的距离最好为3~5cm。

所述小孔可设于环管近外壳一侧斜下方45°处,小孔直径以2~3mm为佳,小孔间隙以0.5cm为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57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