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膜法冷凝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21235.9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2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力;金万勤;邢卫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53/2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凝 组合式 油气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回收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炼油厂、加油站或油库的油气回收处理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将储油罐油气回收技术、冷凝式油气回收技术和膜法油气回收技术相集于一身的膜法冷凝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普及率越来越广,导致加油站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从加油站挥发出来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人们统称为油气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因为在汽油装卸、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不可能在完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油气的挥发不仅造成极大浪费,据估计每年损失达几十亿元;还严重污染环境和人员健康。油气中含有苯、甲苯等成分,属致癌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能忽视。同时油气被紫外线照射后,会进行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毒性更大的污染物,最终污染周围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由此,各国制定了严格控制标准,中国也于2007年颁布了《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07)和《加油站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20952-2007) 等3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并要求年周转量为5万m3以上的油库,必须安装油气回收设备。
油气回收处理的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和膜法。四种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点也有其缺点。因此,为集合各自优点,通常是2种或2种以上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其中冷凝+膜法油气回收系统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过程。根据本专利申请的特点检索了相关专利数据,发现膜法油气回收系统(申请号:200620168794.3)和用于加油站的油气回收系统(申请号:200720305625.4),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油气回收工艺技术(申请号:200610135849.5),用于加油站或油库油气回收处理的膜式冷凝油气液化装置(申请号:200720089596.2),冷凝罐及使用该冷凝罐的冷凝膜油气回收装置(申请号:200920107324.X)分别采用了膜法和冷凝相结合的工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都需要提前将冷凝器预冷到合适温度,才能进行回收处理油气,不利于设备的连续化操作。同时专利200610135849.5另外增加了交换器,会增加一定成本;专利200720089596.2中富集油气由真空泵送入油罐,增加油罐中油面的扰动,增加挥发度,加大了处理能力。一种油气回收、处理方法(申请号:200710003055.8)研究了将吸收法、膜法和蓄热氧化法相结合的方法,不足之处是蓄热氧化温度高达500 ℃-800 ℃,这么高的温度一方面不利于节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存在安全隐患;专利200920107324.X采用一级冷凝方式,所需能耗较高,不利于成本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排放污染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自动化程度高且经济高效、无需提前冷凝的膜法冷凝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膜法冷凝组合式油气回收系统,包括储油罐,其特征在于:储油罐上设有气液分离器且两者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微压传感器,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设有进气电磁阀的油气进气管与液环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液环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冷凝器组的进气口相连,冷凝器组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膜组件的进气口相连,膜组件的排气口通过带有非甲烷烃检测仪的油气尾气返还管与液环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油气尾气返还管上设有排气管;膜组件的透过侧通过带有真空泵的富集油气返还管与液环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
所述的冷凝器组包括冷凝器预冷器和冷凝器深冷器,冷凝器预冷器的进气口与液环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管道相连,冷凝器预冷器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冷凝器深冷器的进气口相连,冷凝器预冷器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膜组件的进气口相连。
所述的冷凝器组和膜组件相连的管道上设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的油气尾气返还管上设有返气电磁阀,油气尾气返还管上设置的排气管上设有排气电磁阀,返气电磁阀位于排气电磁阀的后侧且两者皆位于非甲烷烃检测仪的后侧。
所述的油气进气管、油气尾气返还管和富集油气返还管上皆设有流量计和单向阀,流量计皆位于单向阀的前侧。
所述油气进气管上的流量计位于进气电磁阀的后侧;所述油气尾气返还管上的单向阀分别位于非甲烷烃检测仪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富集油气返还管上的流量计位于真空泵的后侧。
所述膜组件和真空泵之间的富集油气返还管上设有真空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12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