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除催化汽油加氢原料中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20155.1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2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夏少青;王国旗;王书旭;刘瑞萍;相春娥;聂程;刘晓步;刘传强;胡耀强;孙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除 催化 汽油 加氢 原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除催化汽油加氢原料中砷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脱除催化汽油固定床加氢工艺进料中的砷、以满足后续催化汽油加氢反应要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催化汽油加氢是一种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加氢处理以使其硫含量满足国家车用汽油排放标准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环保对成品油质量标准日益提高,其中,对车用汽油产品中的硫含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催化裂化汽油做为炼油厂汽油调合组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硫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炼油厂成品汽油质量能否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催化汽油加氢技术做为降低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含量的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炼油技术领域的重视。
催化汽油加氢采用固定床技术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汽油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与氢气混合,进入加氢反应器进行加氢反应脱除其中的硫化物。该固定床加氢反应器中装有Ni-Mo和Co-Mo系列加氢催化剂,需要严格控制催化汽油原料中的重金属尤其是砷的含量,一般要求控制在20ppbw以下,以防止加氢催化剂发生永久性中毒、失活。但通常,催化汽油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砷,不同地区原料砷含量不同。当催化汽油原料中的砷含量高于20ppbw时,就需要对催化汽油进行脱砷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催化汽油固定床加氢工艺中Ni-Mo和Co-Mo系列加氢催化剂对原料中砷含量的要求,提供一种脱除催化汽油加氢原料中砷的方法,使进料中砷含量满足后续加氢反应要求,从而延长加氢反应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装置的运转周期。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脱除催化汽油加氢原料中砷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该方法适用于采用固定床加氢工艺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加氢处理的装置、加氢催化剂采用Ni-Mo和Co-Mo系列催化剂、当原料中的砷含量高于20ppbw的情况。
(2)催化裂化汽油进入加氢装置后首先进入到聚结脱水器进行聚结脱水,使其中的游离水含量到达100ppm的要求。
(3)脱水后的催化裂化汽油以下进上出的形式进入到脱砷反应器中,该脱砷反应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两台(一开一备),或者是两开并联,视进料量多少而定。
脱砷反应器入口温度为催化汽油进料温度,通常为40℃,入口压力为催化汽油进料压力,通常为0.5~1.0MPag,体积空速1.5~2.0h-1。具体工艺条件可以根据原料性质具体确定和优化。
脱砷反应器底部进料入口处设置进料分配器,使液体进料分布均匀。
脱砷反应器下部进料管线上设置高温循环干燥氮气管线,以保证脱砷反应器内催化剂在干燥、无水的工况下投入使用。
(4)脱砷反应器上部出口物料直接进入加氢反应单元。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可以使催化裂化汽油原料中砷含量达到20ppbw以下,满足后续加氢反应要求,从而延长加氢反应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装置的运转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脱除催化汽油加氢原料中砷的方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其中:1-催化裂化汽油原料,2-聚结脱水器,3-脱砷反应器1,4-脱砷反应器2,5-高温循环干燥氮气,6-进料分配器,7-砷含量合格的催化裂化汽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脱除催化汽油加氢原料中砷的方法如图1所示,催化裂化汽油1进入加氢装置后首先进入到聚结脱水器2进行聚结脱水,使其中的游离水含量到达100ppm的要求。脱水后的催化裂化汽油以下进上出的形式经过进料分配器6进入到脱砷反应器3和脱砷反应器4中,脱砷反应器上部出口物料为砷含量合格的催化裂化汽油7。脱砷反应器3和脱砷反应器4投用前需引入高温循环干燥氮气5进行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01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