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209232.3 | 申请日: | 201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2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克佳;林耕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SM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193 | 分类号: | H01R13/193;H01R4/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丁文蕴;李延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以连接器连接刚性基本、FPC(柔性印刷电路板)及FFC(柔性扁平电缆)等之间的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至今,作为连接进行了图案配线的电路板的连接部与FPC或FFC等的方法,有夹住各向异性导电薄膜(ACF)进行加压及加热的连接方法、使用引线接合的方法、使用导电性的粘接剂连接的方法等。
但是,在这种方法中需要专用设备,而且作业工时也多。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连接方法,隆起形成铝导体层,并将该隆起部与基板平行地切割而进行连接。
但是,该方法需要在连接部设置隆起部,因此未必实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2933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相对于由铝形成的连接部能够稳定地进行电连接。
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结构是用于将连接器连接在用铝形成图案而成的连接部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端子具有使接触部向由上述铝形成的连接部加力的加力机构,上述接触部具有陷入铝表面的棱边部。
若如此构成,则棱边部戳破铝表面所具有的钝态膜,并且用棱边部侧面与铝的新生面接触。
在此,所谓铝不仅包括纯铝,而且还包括铝合金,若使用这种铝形成配线图案,则与现有的使用铜的配线图案相比,能够廉价地制造。
但是,铝等容易在表面形成自然氧化膜,该自然氧化膜成为钝态膜,从而具有绝缘性,因此容易产生接触不良。
于是,本发明通过在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形成棱边部,用该棱边部冲破钝态膜,直接用棱边部的侧面与形成于铝上的新生面(未形成钝态膜的铝的断裂面)电连接。
使用铝的配线图案能够使用层叠铝箔层的刚性基板、FPC用基板及FFC用基板并用作为常用方法的图案掩蔽及蚀刻处理等来形成图案配线。
就棱边部的形状而言,只要能冲破铝表面的钝态膜则不特别限定。
就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的材质而言,只要具有导电性则不特别限定,但最好是磷青铜等比铝硬的材质。
若要用棱边部冲破钝态膜,则最好以接触压力成为50MPa以上的方式设定作用力,并且为了确保新生面中的接触面,接触部的面积最好在0.01mm2~0.2mm2的范围。
本发明中的连接器是指用于电连接刚性基板、FPC及FFC等之间的连接器。
另外,只要能够以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向铝的表面作用按压力的方式产生作用力,则在连接器结构中既可以按压连接器端子侧也可以按压基板侧。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只是在由铝进行图案配线的连接部按压接触连接器端子侧的接触部就能够与铝的新生面进行电连接,因此连接稳定性优良。
而且,由于用棱边部冲破钝态膜,用该棱边部的侧部与铝的新生面接触,因此无需像专利文献1那样形成铝的隆起部,也不会破坏薄的铝层的图案。
与现有的ACF连接、引线接合连接以及使用导电性粘接剂的方法相比,不需要加热处理等专用设备而能够进行连接,因此容易进行连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的形状例,(a)是接触部的前后方向的剖视图,(b)是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2(a)是连接器端子的形状例,(b)~(d)表示在连接器上连接基板的步骤例。
图3表示棱边部的形状例,(a)是外观图,(b)是接触状态的剖视图。
图4(a)~(c)表示棱边部的其他形状例。
图中:
11-连接器端子,12-接触部,12a-棱边部,20-基板,21-铝图案,21a-新生面,22-钝态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结构例。
图1(a)表示连接器端子11的前后方向的连接剖视图,图1(b)表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放大连接剖视图(A向剖视图)。
如图1(b)所示,连接器端子11包括形成有宽度方向端部拐角成为大致直角形状的棱边部12a的接触部12。
图1(b)是在图1(a)的A方向上放大的剖视图,是L=W=0.15mm的例子。
在基板20上用铝或其合金进行了铝图案21的配线。
在铝图案21的表面上形成有由氧化膜构成的极薄的钝态膜22,连接器端子11的接触部相对地向铝图案21加力,成为由棱边部12a冲破钝态膜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K株式会社,未经SM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92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