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带通风门窗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97628.0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4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谢登常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登常 |
主分类号: | E06B7/02 | 分类号: | E06B7/02;E06B7/2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30 重庆市沙***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 门窗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门窗,具体指一种自带通风功能的门窗结构,属于门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门窗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通风,各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一、直接开启门窗扇通风,该结构简单、经济,不足在于,不能防雨、不安全、不节能、不防蚊虫、不能过滤空气,只有将门窗打开才能通风,有些不便;二、在开启扇设置纱窗,通风时,先将门窗打开,空气通过纱窗进入,该结构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增设纱窗,通过纱窗实现防蚊虫作用,但其它不足仍然存在,即不能防雨、不安全、不节能、不能过滤空气,使用不便;三、在门窗框上安装通风器。通风器为单独成形产品,一般包括进风口、出风口、过滤装置和开关机构。工作原理是利用室外、室内的空气压差产生作用力,室外空气由通风器的进(出)风口后通过过滤装置和出(进)风口进入室内(外),实现内外空气的交换。该机构在关闭门窗扇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通风功能,避免了前两种情况下为了通风而需要反复打开门窗的不便,具有防雨、安全、节能、防蚊虫、能实现空气过滤的作用。其不足在于,不够紧凑,外观尺寸大影响美观也不经济,通风器与窗户结合部位无法实现全部密封,容易发生渗水和部分空气未经过滤情况,对空气中超细颗粒污染物无法过滤。
从上面几种通风方式的比较情况来看,在门窗上安装通风器虽然可实现节能和空气过滤,使用方便,功能强大,但同时也有部分的不足,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全天候通风且完全防水、结构紧凑的自带通风门窗结构。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自带通风门窗结构,包括水平框,水平框指水平窗框和/或水平扇框,水平框具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空腔,在水平框外侧壁上设有与矩形空腔连通且位于矩形空腔下端的外通风孔,在矩形空腔内沿长度方向设有竖向的内挡水板,内挡水板将矩形空腔下部隔断为内外两部分但上部相通,所述内挡水板的高度大于外通风孔的高度;在矩形空腔内位于内挡水板与水平框内侧壁之间设有滤材隔板,滤材隔板上设有中通风孔,滤材隔板和水平框内侧壁之间形成滤材安装腔,滤材安装腔内设有过滤材料;在水平框内侧壁上设有可拆卸的滤材盖板,滤材盖板上设有内通风孔。
进一步地,在水平框外侧壁外表面上设有横向的外挡水板,外挡水板位于外通风孔之上,外挡水板外端具有一下垂的挡沿。
更进一步地,所述滤材安装腔内的过滤材料为粗过滤材料,在滤材盖板上设有细过滤材料,细过滤材料位于粗过滤材料和滤材盖板之间。
所述粗过滤材料和水平框内侧壁之间形成滤材盖板安装槽,滤材盖板位于滤材盖板安装槽内。
在水平框内侧壁上设有沿长度方向的条形孔,滤材盖板具有向室内侧突起的突出带,突出带扣在水平框内侧壁条形孔上,所述滤材盖板上的内通风孔设于突出带上,突出带朝向矩形空腔面自然形成凹槽,细过滤材料安装在该凹槽中。
空气通过外通风孔进入矩形空腔,再依次通过内挡水板上部空间、中通风孔、粗过滤材料、细过滤材料和滤材盖板上的内通风孔进入室内,从而实现通风功能。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巧妙地将门窗框和通风器结合在一起,并且能与门窗型材组合成为门窗产品,门窗型材不需外加专门的通风器就能实现通风功能;不光经济、外形美观,更主要的是没有两者结合的缝隙需要处理,故密封性、防水性更好。
2、本发明设置了粗细两道过滤材料,既能过滤大颗粒物,也能够对PM2.5超细颗粒物的过滤,能够实现进入空气的完全过滤,过滤更彻底,有利于创造更健康的室内环境;同时粗过滤材料过滤大颗粒物的同时也对第二道细过滤材料形成保护,避免过多的污染物堵塞第二道过滤材料。
3、本发明可靠的防水结构设置(内外两道挡水板),即使雨天也可实现正常的工作运转;相比其他的通风器产品取消了开关装置,可以实现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通风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登常,未经谢登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76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