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凝胶挤出法制备可食性薄膜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86218.6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2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苑会林;邹真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69/00 | 分类号: | B29C69/00;B29C47/00;B29C43/24;C08L89/00;B29L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胶 挤出 法制 食性 薄膜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涉及一种凝胶挤出法制备可食性薄膜的工艺。
二、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可食性膜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可降解、无污染,属于绿色环保型材料,另外,它能够防止气体、水汽和溶质等的迁移来避免食品在贮运过程发生风味、质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保证食品的质量,延长食品货架期,因而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另外,不单是包装食品整体包装用,特别是用于是中国汤面的作料汁或是药汤那样为目的的包装,还能应付消费者使用时难以打开的难点。因此,可食性包装薄膜的研究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目前可食性膜包装膜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将成膜液倒在基板上,然后干燥揭膜的方式,这种涂布方法不易连续化操作,生产效率低。也有报道称用钢带流延机可提高可食性膜的生产效率,但是膜液的含水量较高,干燥时间较长,从而生产成本增加,并且薄膜与钢带的剥离效果不佳。本发明的可食性薄膜的生产工艺使用双螺杆挤出机直接挤出含水量较低的可食性膜,达到降低能耗,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采取凝胶挤出成型法制备可食性包装膜。其特点是解决目前可食性薄膜成膜生产效率低,生产能耗大,与附着材料剥离效果差等缺点,实现低能高效的生产,为可食性膜的市场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其中所述的原料份数除特殊说明外,均为质量份数。
本发明提供的可食性薄膜,具有以下质量份组成:
可食性材料:100份
增塑剂:10~50份
交联剂:0~4份
水:30~80份
其中所述可食性材料为明胶、淀粉、壳聚糖、大豆蛋白、纤维素等可食性材料,既可以是其中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混合物。优先明胶。
所述增塑剂一般为甘油、乙二醇或是两者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物。优选甘油。
所述交联剂一般为京尼平、转谷氨酰胺酶或它们的混合物。优选转谷氨酰胺酶。
本发明凝胶挤出法制备可食性薄膜的工艺包括下述工艺步骤:
(1)将100份明胶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作配制溶液和直接加料用,两者的比例优选为1∶4~1∶2;
(2)将配置溶液用的明胶、增塑剂、交联剂和水混合溶胀0.5~1h,置于60~90℃的恒温水浴槽中搅拌溶解0.5~2h;
(3)将制得的溶液在60~90℃的烘箱内密封静置除泡,制得的溶液称为湿组分,而直接用作加料的那部分明胶称为干组份;
(4)双螺杆挤出机四个区温度分别为:一区80~100℃,二区90~120℃,三区100~130℃,四区100~140℃。磨具温度为80~90℃;
(5)固定挤出机转动频率为4~12Hz,将湿组分和干组份按一定质量比加入双螺杆中,制得连续透明的薄膜;
(6)将挤出的薄膜经过流延、干燥,使得最终薄膜中的水含量低于5%,然后冷却、切边、收卷即为可食性薄膜成品。
本发明采用凝胶挤出流延法成型制品具有可连续化生产、操作简单、减低能耗、缩短生产周期等特点,可实现较大规模连续化生产。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得的可食性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膜厚均匀且可控,可食又速溶于水,阻油、营养健康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食品包装行业和生物医药行业。
四、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将1000g明胶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作配制溶液和直接加料用,两者的比例为1∶2.76;
(2)将配置溶液用的明胶、增塑剂200g、交联剂1g和水400g混合溶胀0.5h,置于90℃的恒温水浴槽中搅拌溶解1h;
(3)将制得的溶液在90℃的烘箱内密封静置除泡,制得的溶液称为湿组分,而直接用作加料的那部分明胶称为干组份;
(4)双螺杆挤出机四个区温度分别为:一区80℃,二区100℃,三区100℃,四区100℃。磨具温度为80℃;
(5)固定挤出机转动频率为5Hz,将湿组分和干组份按一定质量比加入双螺杆中,制得连续透明的薄膜;
(6)将挤出的薄膜经过流延、干燥,使得最终薄膜中的水含量低于5%,然后冷却、切边、收卷即为可食性薄膜成品。
实施例2
(1)将1000g明胶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作配制溶液和直接加料用,两者的比例为1∶2.7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6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结构及方法
- 下一篇:多点铆合单点温控铆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