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铝合金钻杆用Al-Cu-Mg合金室温强度和高温性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85243.2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4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冯春;卢强;宋生印;杨成新;刘永刚;腾学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F1/057 | 分类号: | C22F1/05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关文魁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铝合金 钻杆 al cu mg 合金 室温 强度 高温 性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的热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铝合金钻杆用Al-Cu-Mg合金室温强度和高温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低Cu/Mg比的Al-Cu-Mg合金由于密度小且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耐疲劳、耐硫化氢腐蚀和一定的耐热性,做为石油钻杆材料在石油钻探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该系列合金的时效析出序列为:GPB区,S′相,S相。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合金的热处理状态也不一样,这样合金中的微观组织状态也不一样。作为高强高韧性构件的合金,其通常使用的时效状态一般为峰值强度时效态(T6),该状态下合金的强度达到峰值,其微观组织处于时效析出的S′阶段。
Al-Cu-Mg合金在T6热处理状态下的热强性和热稳定性不高,为了提高该系列合金的高温力学性能,通常加入Fe、Ni元素以形成Al9FeNi耐热相,或者在较高Cu/Mg比的Al-Cu-Mg中加入Ag,形成Ω耐热相。归纳起来,这些方法就是通过加入新的合金元素,形成新的耐热相,以提高合金热强性和热稳定性。
研究表明,位错作为一种晶体缺陷,可以成为强化相析出的能量陷阱,而促进Al-Cu-Mg合金的S’相析出。同时,位错作为能量陷阱还可以阻止S’相在高温环境下的粗化长大。这样,不仅可以在峰值强度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合金强度,还可以降低析出相在高温环境下的粗化速率,提高合金的高温力学性能。而引入位错的方法就是塑性变形,这是一种比合金化方法廉价得多的技术方法。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通过加入Fe、Ni、Ag等元素合金化提高合金耐热性的方法,必然会增加成本,尤其对于添加象Ag和Ni这样价格昂贵的合金元素,则更是如此。因此,开发新的技术途径,以较低的成本提高Al-Cu-Mg合金的热强性和热稳定性,对于该系列合金做为钻杆材料在石油钻探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高铝合金钻杆用Al-Cu-Mg合金室温强度和高温性能的方法,即利用位错作为能量陷阱的作用,不仅促进强化相的析出,而且还能阻止S’相在高温环境下的粗化长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提高Al-Cu-Mg铝合金钻杆用合金室温强度和高温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经过固溶的所述Al-Cu-Mg合金预拉伸变形0~8%后,加热至160℃~190℃,保温4小时~120小时后出炉空冷,所述Al-Cu-Mg合金中铜镁含量比小于或者等于5。
进一步地,所述Al-Cu-Mg铝合金钻杆用合金的主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Cu:3.8%~4.5%,Mg:1.2%~1.6%,Mn:0.3%~0.9%,Ti:0.05%~0.20%,余量为Al。
进一步地,所述Al-Cu-Mg铝合金钻杆用合金的固溶温度为470℃~500℃。
进一步地,所述Al-Cu-Mg铝合金钻杆用合金的固溶时间为50分钟~90分钟。
进一步地,所述Al-Cu-Mg铝合金钻杆用合金的在固溶后采用水淬降温。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提高Al-Cu-Mg铝合金钻杆用合金室温强度和高温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经过固溶的所述Al-Cu-Mg合金预拉伸变形0~8%后,加热至160℃~190℃,保温4小时~120小时后出炉空冷,所述Al-Cu-Mg合金中铜镁含量比小于或者等于5。
其中,所述Al-Cu-Mg合金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
Cu:4.0%~4.3%,
Mg:1.5%~1.6%,
Mn:0.4%~0.6%,
Ti:0.1%~0.15%,
余量为Al。
所述Al-Cu-Mg合金的固溶温度为450℃~500℃。
所述Al-Cu-Mg合金的固溶时间为60分钟~90分钟。
所述Al-Cu-Mg合金的在固溶后采用水淬降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52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