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力射流循环厌氧生物滤池处理有机废水的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2917.3 | 申请日: | 201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吴军;王秋实;高雅;张旋;陈振鹏;周文敏;王娟;丁亮;胡静;潘丙才;杨智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力 射流 循环 生物 滤池 处理 有机 废水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力射流循环厌氧生物滤池处理有机废水的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厌氧生物滤池是一种内部装填滤料作为厌氧微生物载体的厌氧生物反应器,由滤料、布水系统和沼气收集系统等组成。厌氧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上形成厌氧生物膜,污水流经挂有生物膜的滤料时,水中的有机物扩散到生物膜表面,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降解,净化后的水经滤池排出,厌氧反应生成的沼气被收集利用。厌氧滤池具有剩余污泥量少,水力负荷高,处理效果稳定的优点。滤料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载体,是厌氧生物滤池的核心单元。由于附着在滤料上的生物膜不断生长,容易出现滤料堵塞问题,导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显著降低。针对厌氧生物滤池易堵塞的问题,现常用反冲洗技术来实现生物膜滤料的更新(邹振裕,罗永恒,水厂滤池自动反冲洗控制的优化研究,工业水处理,Vol.31No.174-76,Jan.2011)。反冲洗是利用水流对滤料的摩擦和剪切作用使老化生物膜和截留悬浮物与滤料相分离,并随水流带出滤池。反冲洗技术是目前滤料更新的常规方法,但存在滤料更新效果较差,费水费电;反冲洗强度难以精准控制,常导致滤池内滤料流失严重;进水与生物膜滤料更新无法同时进行,即生物膜滤料更新时不能处理污水等问题,并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配备多组厌氧滤池并联运行,存在操作复杂、运行难度大、投资费用高等问题。
例如中国专利号:201110021745.2,公开日2011-06-29,公开了一份名称为一种曝气生物滤池设备的专利文件,该发明曝气生物滤池设备是一种多级串联组合式工艺的集成式污水处理设备,其包括池体、填料层、承托层、污泥斗、进出水系统、反冲洗系统、各种控制阀门和计量设备。整个设备以同心圆的形式,由内向外依次分为缺氧区滤池、第一和第二好氧区滤池。设备运行时,污水从内层缺氧区底部进入,然后相继以上向流、下向流和上向流的方式通过各个滤池,最后在池顶集水槽内汇集排出。进水同时,向好氧池下部的微孔曝气软管通入空气,提供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气。在反冲洗阶段,好氧区滤池的反冲洗气、水合用一套穿孔管,采用气-水-气三步冲洗的方式,厌氧段滤池利用进水穿孔管进行反冲洗,全程仅用水冲。在上向流水冲结束后,进行下向流水冲,将老化的生物膜除去,保证滤池稳定运行。但是本发明还是存在滤料更新效果较差、费水费电、反冲洗强度难以精准控制、操作复杂、运行难度大、投资费用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厌氧生物滤池处理有机废水时存在易堵塞及进水与滤料生物膜更新不能同时进行,操作复杂,投资费用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力射流循环厌氧生物滤池处理有机废水的装置及其方法,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生物滤池易堵塞及进水与滤料生物膜更新无法同时进行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力射流循环厌氧生物滤池,包括池体、进水管、出水管和滤池滤料,所述的出水管接在池体的中上部的侧壁上;所述的滤池滤料位于池体的内部,还包括回流管、射流进水管、射流喷嘴、射流喉管、射流扩散管、循环回流上升管、滤料洗涤分离管、进水套管、滤料洗涤分离管回流窗口、喇叭口、气体逸散管、水槽、三通管件、放空管接口、沼气管接口、液位传感器接口和检查孔,所述的射流进水管插入到池体中的底部;所述的射流喷嘴位于射流进水管的顶端;所述的射流喷嘴的上方依次为射流扩散管、循环回流上升管,循环回流上升管的底端为喇叭口,射流扩散管的上端与循环回流上升管的喇叭口连接,射流扩散管的下端为射流喉管;所述的进水套管的底端也有喇叭口,进水套管的顶端通过三通管件与滤料洗涤分离管相连,三通管件的另一开口与进水管相连;所述的进水套管和滤料洗涤分离管套在循环回流上升管上,滤料洗涤分离管与循环回流上升管之间的空隙组成滤料洗涤分离管回流窗口;所述的滤料洗涤分离管的上端与水槽连接;所述的气体逸散管接在水槽的顶部,所述的回流管接在水槽的中下部的侧壁上;所述的沼气管接口和检查孔都接在池体的顶部;所述的液位传感器接口位于池体内部的顶端;所述的放空管接口位于池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的射流喷嘴和射流喉管间距是射流喷嘴横截面直径的1-2倍。
优选地,所述的射流喉管与射流喷嘴横截面积比为1.5-3:1,射流喉管长度是其横截面直径的6-7倍。
优选地,所述的滤料洗涤分离管与循环回流上升管之间的直径比为1.5-2:1。
优选地,所述的滤池滤料采用无烟煤或沸石;所述的进水套管底端的喇叭口上部的滤池滤料的装填厚度为1-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29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