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控制模块、背光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2901.2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3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高盟超;沈自强;林慧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嘉和天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9 | 代理人: | 严慎,孙怡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汐***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控制 模块 方法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指一种背光(backlight)控制模块、背光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可对显示装置的至少一显示区域执行区域背光控制的背光控制模块及背光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背光区域控制(local dimming)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LED液晶显示器、LED液晶电视等)内建背光区域控制,在显示装置不需要全亮或全暗的情形下,可节省电力消耗、减少漏光以及增加动态对比。详细来说,背光区域控制指先将显示装置划分为多个显示区域,再根据各显示区域中区域画面的亮暗程度,分别调整显示区域中背光亮暗。举例来说,可在区域画面较暗(即亮度较低)的显示区域,使用较暗的背光,以在该显示区域中节省电力消耗以及减少漏光,以及同时在区域画面较亮(即亮度较高)的显示区域,使用较亮的背光,以更清楚的呈现影像细节,进而增加动态对比。因此,通过使用背光区域控制,可提供使用者更好的观赏体验。
为了实现背光区域控制,显示装置的制造商通常以脉冲宽度调制技术(pulse-width modulation,PWM)来控制各显示区域中背光的亮暗程度。详细来说,脉冲宽度调制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根据输入信号(如影像信号的电流或电压)的振幅,改变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周期的开启区间(on-period)的宽度(即脉冲宽度)或关闭区间(off-period)的宽度的一种调变方式。举例来说,在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周期固定(即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频率固定)的情形下,当信号振幅较大时,脉冲宽度调制技术会产生具有较宽开启区间的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当信号振幅较小时,脉冲宽度调制技术会产生具有较窄开启区间的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因此,显示装置可根据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开启区间的宽度来调整各显示区域中背光的使能时间,以节省电力消耗、减少漏光以及增加动态对比。
然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频率通常远高于显示装置所显示画面的频率,即显示装置未对两者进行同步,无法解决因为液晶切换状态所产生的动态残影。因此,如何在使用脉冲宽度调制技术实现背光区域控制时,解决因为液晶切换状态所产生的动态残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控制模块及背光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控制模块,用来产生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分别对一显示装置的至少一显示区域执行区域背光控制,该背光控制模块包括一背光运算单元,用来当以该至少一显示区域中至少一区域画面显示一画面时,根据该画面的一频率,设定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频率;一时序控制单元,用来根据该至少一区域画面的至少一起始时间点,分别设定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周期的至少一起始时间点;以及一脉冲宽度调制单元,该脉冲宽度调制单元耦接于该背光运算单元及该时序控制单元,用来产生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及根据该至少一区域画面的至少一影像数据,分别设定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该周期的至少一开启区间的至少一宽度,其中该至少一开启区间分别位于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该周期的一末端。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背光控制方法,用来产生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分别对一显示装置的至少一显示区域执行区域背光控制,该背光控制方法包括当以该至少一显示区域中至少一区域画面显示一画面时,根据该画面的一频率,设定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频率;根据该少一区域画面的至少一起始时间点,分别设定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一周期的至少一起始时间点;以及产生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及根据该少一区域画面的至少一影像数据,分别设定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该周期的至少一开启区间的至少一宽度,其中该至少一开启区间分别位于该至少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该周期的一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29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