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78499.0 | 申请日: | 2013-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7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孟繁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萃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尤其进行旋风和碰撞双重分油的小体积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汽车的发动机中,当该发动机工作时,含有大量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的窜气会从活塞和气缸的间隙窜到曲轴箱内。如将该窜气释放到大气中,则会造成大气污染。为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利用所谓的曲柄箱强制通风装置让该窜气返回到吸气系统并让它再次燃烧。窜气中含有大量的发动机机油等润滑油被微粒子化而成的油雾,如果让该含有油雾的窜气直接返回吸气系统,吸气系统的管道内部就会被该机油污染。于是,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利用油气分离器从窜气中将机油分离出来以后,再让窜气返回吸气系统。
比如中国专利:油气分离器(CN 102477882 A),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将气体引入管(13)设置在旋风式机油分离部(11)的一侧,将气体排出管 (15) 设置在另一侧。因此,在不让从气体引入管 (13) 引入的窜气调头回转的情况下,将该窜气从气体排出管 (15) 向机油分离部 (11)外排出。在包括旋风式机油分离部的油气分离器中,防止了机油的再次飞散。
但上述油气分离器仅采用旋风式一种分离措施,对于不同颗粒大小的油滴分离效果差,分离效果的少量提升导致油气分离器体积显著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油气分离器对于不同颗粒大小的油滴分离效果差,分离效果少量的提升导致油气分离器体积显著增加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不仅采用双重油气分离方式,而且两种油气分离装置为嵌套结构进一步缩小油气分离器体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气分离器,其组成包括:机油分离罐、进气道、排气管、机油排出孔,机油分离罐下部一侧设有进气道,机油分离罐外部设有旋风分离罐,旋风分离罐底部设有机油排出孔,旋风分离罐内嵌套有碰撞分离罐,碰撞分离罐上部设有进气口,碰撞分离罐内的进气口处设有分油帽,碰撞分离罐底部设有机油漏孔,碰撞分离罐底部中心设有一排气管且与外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旋风分离罐内腔为圆台状,且底部直径大于顶部直径,旋风分离罐底部靠近机油排出口平面高度低于远离油排出口的平面高度。
进一步所述,碰撞分离罐的外轮廓形状与旋风分离罐内腔相似且与旋风分离罐内腔留有空隙。
进一步所述,分油帽侧面为锥面,进气口与锥面顶端距离最短,锥面边缘设有弧形油气分离面。
进一步所述,分油帽正下方的碰撞分离罐底部设有排气管,碰撞分离罐底部还设有机油漏孔且机油漏孔的处于碰撞分离罐底部最洼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体积小,双重油气分离方式进一步降低窜气的机油含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油气分离器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油气分离器的分油帽剖视图。
在图中1.旋风分离罐,2.碰撞分离罐,3.旋风分离罐顶部,4.进气口,5.碰撞分离罐顶部,6.分油帽,7.内腔,8.进气道,9.机油漏孔,10.旋风分离罐底部,11.排气管,12.碰撞分离罐底部,13.机油排出孔,14.弧形油气分离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叙述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中,旋风分离罐1内嵌套有碰撞分离罐2,旋风分离罐1与碰撞分离罐2之间留有间隙,旋风分离罐顶部3连接处为弧面,旋风分离罐1内腔7形状为圆台状且底部直径大于顶部直径,碰撞分离罐2外形轮廓与旋风分离罐1内腔7形状相同且底部直径大于顶部尺寸。旋风分离罐底部10为锥面,中间高度较边缘高,旋风分离罐底部10边缘设有机油排出孔13,旋风分离罐底部10中间设有与碰撞分离罐2连接的排气管11。旋风分离罐底部10侧面设有进气道8且进气道8与旋风分离罐1内腔7连通。碰撞分离罐顶面设有进气口4,进气口4下方设有锥形分油帽6,分油帽6底部边缘设有上翘的弧形油气分离面14。碰撞分离罐底部12中间位置设有排气管11,碰撞分离罐底部12边缘设有机油漏孔9,机油漏孔9位置低于排气口位置。
使用时,将窜气引入进气道8,窜气在旋风分离罐1沿内腔7壁旋转上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机油在内腔7壁聚结流入旋风分离罐底部10经过机油排出口排出,窜气到达旋风分离罐顶部3从进气口4进入碰撞分离罐2冲击分油帽6,机油在冲击力的作用下聚结在分油帽6表面并在气流的带动下向边缘流动,机油到达油气分离面时由于油气分离面边缘存在压力差,机油和窜气分离流入碰撞分离罐底面经过机油漏孔9进入旋风分离罐1排出油气分离器,窜气进入排气管11排出,本发明对窜气进行两次不同方式的分离确保窜气清洁度较高同时分离器的体积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萃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萃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84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超塑性成型的坯料
- 下一篇:至端帽的外部燃料喷嘴进口流动调节器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