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碎砖类骨料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7329.0 | 申请日: | 2013-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2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宗兰;张士萍;余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6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沈志海 |
地址: | 21119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碎砖 骨料 再生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建筑拆除物中的废弃的碎砖作为粗骨料取代部分天然粗骨料的碎砖类骨料再生混凝土以及制备再生混凝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当代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而在混凝土的几种原材料中,砂石骨料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70%以上,也就是说每生产1m3混凝土大约需要1700-2000 kg骨料,用量十分巨大。随着混凝土用量的增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因开采砂石骨料而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应地,寻找砂石骨料的替代品,维护混凝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混凝土科学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也大幅增加。因此,如何管理并有效处理这些废弃物也成为建筑业在其发展中不可回避且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砖石是我国使用历史比较悠久的建筑材料之一,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老城镇的拆迁以及建筑物本身使用寿命的缩短导致了大量的建筑废砖。而目前关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废弃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制备混凝土,而关于采用碎砖制备再生混凝土的研究非常少,尤其是采用。
因此,综合考虑城市垃圾处理的有关费用、规划、政策和再生混凝土产生的环保效益以及本地区天然骨料储量、生产、价格、年需求量,同时从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工程造价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等经济指标上看,对再生混凝土的利用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保型的、节约资源、有效利用建筑废砖的碎砖类骨料再生混凝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碎砖类骨料再生混凝土,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质量百分含量为:碎砖类再生粗骨料30-50%,细骨料20-30%,粉煤灰2-8%,水泥15-25%,水7-15%以及适量外加剂;其中外加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3%,并且所有组分用量总和为100%。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碎砖类再生粗骨料30%,细骨料20%,粉煤灰8%,水泥25%,水15%以及适量外加剂;其中外加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3%,并且所有组分用量总和为100%。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碎砖类再生粗骨料50%,细骨料20%,粉煤灰2%,水泥20%,水7.5%以及适量外加剂;其中外加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3%,并且所有组分用量总和为100%。
优选的,碎砖类再生粗骨料45.80%,细骨料25.17%,粉煤灰2%,水泥19.45%,水7.34%以及适量外加剂;其中外加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1.5%,并且所有组分用量总和为100%。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碎砖类再生粗骨料含有建筑拆除物中废弃的砖块。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建筑拆除物中废弃的砖块作为碎砖类再生粗骨料替代部分天然碎石作为粗骨料的替代率为10-50%。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细骨料为中砂。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外加剂为聚羧酸系高效塑化剂。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碎砖类再生骨料的粒径是5-20mm。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碎砖类骨料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建筑垃圾中的碎砖经过分拣、清洗,然后进行破碎和筛分,筛除小于4.75mm和大于20mm的颗粒后,以骨料粒径在5-10mm和10-20mm两个粒径段分别加工制成碎砖类再生粗骨料;
2)将搅拌混凝土所用的搅拌机内壁用湿抹布擦拭一遍后开动搅拌机,然后将已称量好的其他原材料按照细骨料、天然粗骨料、碎砖类再生粗骨料、水泥的顺序依次加入搅拌机,干拌均匀,搅拌2-5分钟即可;
3)加入已称量好的水和外加剂,继续搅拌1-3分钟,即得到均匀的碎砖类骨料再生混凝土;其中用水量以普通混凝土用水量为基准提高15-45%。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对碎砖进行破碎的破碎机为颚式破碎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73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