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缆围栏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74487.0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7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峰;毛文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攀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02 | 分类号: | G08B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缆 围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控报警用的光缆围栏系统。
背景技术
安全防护监控系统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时识别周界入侵事件,光缆围栏在安防监控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光缆围栏代表目前最先进的安防技术,通过传感光缆对围栏周界异常微扰的感知进行模式识别,从而可判断是否有入侵行为发生并精确定位入侵位置。传感光缆是用于感知入侵者存在或者感知所述的围栏是否被破坏的传感器。传感光缆与信号接收器相连接,将其采集到的信号及时输出给所述的信号接收器。计算机通过分析信号特征判断是由入侵者引发的,还是风雨鸟兽等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扰动,然后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光缆围栏具有较长的监控范围,监控距离可达几十公里,并且具有定位精确、灵敏度高、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适应性强、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可以监控边防线、重要大型建筑群等。
常见的光缆围栏系统的传感光缆一般是安装于围栏的网格上。网格可放大入侵信号,因此不需要直接触动光缆,而被传感光缆感知。但是这种安装方法须尽量大范围地布置于网格各处,一般是呈波浪状安装于围栏的网格上。
上述安装方法很容易被人注意,从而被入侵者设法避开或被破坏。入侵者可能故意触发报警然后迅速离开,误导安防人员,或先期破坏光缆并离开,嗣后在光缆修复前再次入侵。而且这种波浪状安装方法也需要更多的光缆。另外由于制成围栏的材料不同,直接装在网格上的光缆所受物理扰动会有不同的特征,这使得信号分析异常复杂,必须顾及各种不同的围栏。每次的安装都要调试信号分析的方法来适应不同围栏的不同特性。
以Mach-Zehnder干涉为原理的光纤报警系统为例,从同一激光器出来的波长 的激光经过Mach-Zehnder 干涉仪的两臂后,在两臂光程差小于激光相干长度时,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的光电信号为:
(1)
其中中是无干涉时的光强是初始相位差,为激光经过两臂激光后汇合时的相位差,受光缆长度L和光纤折射率n变化的影响。
(2)
当有扰动施加于光缆上时,光缆长度变化和光纤折射率变化都会变化,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的光电信号发生变化。计算机作信号处理,判断这些信号变化是否由入侵者引发的,还是风雨鸟兽等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扰动,然后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上述安装方法因为入侵可能直接触动光缆,也可能是触动围栏网格再间接传递到光缆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受围栏网格材料特性的影响,每次的安装都要调试信号分析的方法来适应不同围栏的不同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光缆报警系统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任何围栏的通用安装方法,并且光学探测信号增强、信噪比提高、系统安装及维护成本降低、结构隐蔽性大幅完善的光缆围栏系统。
具体而言,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缆围栏系统,包括传感光缆和围栏,其中传感光缆置于围栏顶部框架并呈直线平行于围栏走向,传感光缆的外部由管状结构包裹,所述管状结构能使光缆受外力压迫变形且在外力释放后能使光缆恢复原状。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光缆置于高于围栏顶部0.5至10厘米处。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光缆为室外单模通讯光缆。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围栏顶部每隔30至200厘米设有小立柱,小立柱上的环形托件用于托住并固定传感光缆。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由金属制成。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由弹性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由橡胶制成。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分段套在传感光缆外部。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分为两段半圆形截面管状结构覆盖于传感光缆外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攀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攀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44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