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环境中氰化物浓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3376.8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4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何莲;井瑜;张学刚;梅宇;李丹霞;徐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一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2 | 分类号: | G01N21/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国***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环境 氰化物 浓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环境中氰化物浓度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金属离子络合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环境中氰化物浓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环境中氰化物来源广泛,主要来源于电镀、冶金、选矿、洗印、炼焦和石油化工等。氰化物具有强毒性,极少量的氰化物对人都是致命的。
世界各国对环境中氰化物的浓度都有严格规定,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氰化物最大含量为1.9μM(0.44ppm),因此准确快速检测环境中氰化物浓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测定氰化物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容量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电化学法、极谱法、放射化学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测定水质中氰化物的标准方法(HJ484-2009)为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容量法检出限高(只能达到0.25mg/L),分光光度法均采用简单的加酸回馏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即在酸性介质中氰化物以HCN形式释放出来,并将其吸收于碱性溶液中,该法可能存在HCN外逸,从而给操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而且前处理时间一般需1个小时左右,耗时长,能耗大,不利于提高检测效率。同时水也被蒸出并混入吸收液中,使得富集浓缩效果差(富集倍数只有2)。另外,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和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虽然准确度高,但氯胺T试剂不稳定,很容易失去有效氯;吡啶-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中吡啶具有恶臭,毒性大,对人体有害。孙承志还公开了一种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中氰化物浓度(碘电极测定水中氰化物探讨,《化学传感器》,2002,22(1):66-68),但是操作繁琐,碘电极使用寿命较短,共存的硫化物和碘化物等对测定有严重干扰。汪明礼等人公开了一种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氰化物的方法(水中氰化物的间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仪器仪表与分析检测》,2005,(2):34-35),操作方便、稳定性和选择性好,检出限为0.05μg/L,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因水样没有经过预处理而直接测定,对已经形成的氰络合物(RCN)不能直接测定。
测定空气中氰化物的标准方法(GBZ/T 160.29-2004)为异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该法的氯胺T试剂不稳定,很容易失去有效氯。
对于土壤中的氰化物,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检测方法。
CN102636616A公开了一种测定HCN含量的方法,用KOH溶液吸收HCN,然后用硝酸银标准溶液进行滴定,CN-与Ag+形成络合物,通过颜色变化判断CN-反应终点,根据滴加的Ag+的量计算HCN含量。JP62-263465A也公开了使用金属指示剂,通过颜色变化监测CN-的方法。该方法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而且颜色变化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误差,由于氰化物致死量很低,因此这种误差往往是不能接受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通过金属离子络合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测定环境中氰化物浓度的方法。在密闭管路中,控制分液漏斗在水样中加酸,调节大气采样器的流量可以快速将HCN富集在吸收瓶中,从而增加富集倍数,提高检测效率并且避免HCN外溢,本发明的技术优势在于无需蒸馏也能达到分析方法所需的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检测效率、绿色安全的要求。
本发明的一种测定环境中氰化物浓度的方法,是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间接测定。
上述一种测定环境中氰化物浓度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采集环境中氰化物,其中,优选地:水中样品用聚乙烯塑料瓶或硬质玻璃瓶采集;空气中样品用滤膜采集;土壤中样品则直接采集;
步骤2:将采集的环境样品移入水样瓶中,加入浓磷酸和MgCl2溶液,立即盖好瓶塞并开始抽气,大气采样器的流量控制在1~20L/min范围内,10~20min后停止抽气;
步骤3:释放出的HCN采用多级串联吸收瓶收集,所述的吸收液为金属离子络合剂溶液,其中,优选地:所述的金属离子络合剂优选为等体积的 0.2~0.8mg/L金属离子溶液和0.5~1.5mg/L络合剂溶液混合而成,所述的吸收液使用前需调节pH为6~8,所述的金属离子优选为Mn2+、Co2+、Ni2+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络合剂优选为邻菲啰啉(phen)或三乙醇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一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一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33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