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3363.0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7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华;王建平;莫立勤;王兆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宏图洁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4 | 分类号: | F23G7/04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8 | 代理人: | 李妙英 |
地址: | 214210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焚烧 处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包括焚烧炉,向焚烧炉泵入高压雾化废水的废水增压设备,向焚烧炉通入高温烟气的燃气供应设备,向焚烧炉内通入助燃气体的辅助燃烧设备,将焚烧炉内反应所得的产物急冷处理的冷却装置以及将急冷烟气进行净化处理的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供应设备为燃煤机,燃煤机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管道连接焚烧炉;所述冷却装置为辐射散热器,辐射散热器进口与焚烧炉底端排烟管道连接,出口管道连接除尘设备;所述除尘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多管除尘器、至少一个太棉高温除尘器,所述多管除尘器烟气出口与太棉高温除尘器烟气进口通过管道顺次连接,所述多管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与太棉高温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管道连通,所述太棉高温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另增设一管道连接气流输送系统;所述太棉高温除尘器烟气出口管道连通预热锅炉,预热锅炉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空气预热机以及排烟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散热器上另设一循环烟气管道连通燃煤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管除尘器烟气出口与太棉高温除尘器烟气进口之间的管道上另设一循环烟气管道连通燃煤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烟气管道上增设二级多管除尘器,所述二级多管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管道连通太棉高温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管除尘器烟气出口与太棉高温除尘器烟气进口之间的管道上另设的循环烟气管道上增设有烟气循环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多管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与太棉高温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间的管道与所述多管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与太棉高温除尘器底端的粉尘出口间的管道相通,并增设有气流输送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煤机与焚烧炉之间的管道上增设有净化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燃烧设备为天然气燃烧器,设置于与焚烧炉炉体切向设置的用于燃煤机与焚烧炉连接的管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将燃煤机产生的高温烟气、废水增压设备产生的雾化含盐废水泵入焚烧炉腔室,两者接触反应,含盐废水气化并与高温烟气混合,所述高温烟气进入温度为900℃~950℃,使混合后的烟气温度控制在700℃~780℃;
b.然后通过辅助燃烧设备的天然气燃烧器注入天然气进行干燥焚烧,使温度控制在1000℃以下,干燥产生含有粉尘盐的烟气;
c.含有粉尘盐的烟气从焚烧炉底端排烟管道排出,进入辐射换热器进行换热,同时将一部分烟气通过循环烟气管泵入燃煤机回收利用,使含有粉尘盐的烟气进一步冷却至600℃~650℃;
d.将冷却的含有粉尘盐的烟气排入多管除尘器进行烟气除尘,将烟气与含盐粉尘分离,除尘后的烟气再排入太棉高温除尘器进行二次除尘,二次除尘后的烟气排入预热锅炉降温到600℃,将一部分烟气利用循环烟气管循环回到燃煤机内,待烟气降温至425℃后,将剩余的烟气排入空气预热器,将空气预热器内的空气加热到300℃,再继续将烟气降温到180℃后通过排烟风机排入大气;
e.将多管除尘器以及太棉高温除尘器底端粉尘出口排出的含盐粉尘收集后利用气流输送风机泵入气流输送系统,经气流输送冷却至70℃左右装袋外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含盐废水焚烧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多管除尘器除尘后的烟气一部分通过循环烟气管道进入二级多管除尘器除尘后循环排入燃煤机,二级多管除尘器底端粉尘出口排出的含盐粉尘排入气流输送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宏图洁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宏图洁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336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