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维载银二氧化钛纳米棒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68266.2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2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董晓楠;李广军;苏兴;段聪越;李军奇;朱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50 | 分类号: | B01J23/50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维载银二 氧化 纳米 光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一维载银二氧化钛纳米棒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维纳米结构因其所具有在独特的结构和量子尺寸效应,而在催化剂、场发射阴极、磁性记录存储器、气体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及电子元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特别由于金属氧化物的形貌特性和尺寸效应在电子、机械、物理和化学具有优越的性能而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因其所具有的广泛的应用性能而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特别是一维金属氧化物的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领域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一维金属氧化物以其在催化领域的独特性能优势而备受关注,而在大多数的一维金属氧化物中TiO2纳米棒以其廉价、无毒无害、化学性质稳定,特别是其光致空穴的极高的氧化性等特点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但因其较宽的带隙而使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存在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需要紫外光等高的能量激发等缺点,成为制约二氧化钛纳米棒光催化剂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维载银二氧化钛纳米棒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单分散的二氧化钛纳米棒;再通过浸渍载银技术在二氧化钛纳米棒表面弥散附着生长纳米银能够促进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提高光催化活性,延长催化剂的使用时间。因其具有不同的电子平衡态,半导体表面负载纳米贵金属材料后,利用纳米贵金属的表面等离子谐振效应(SPR)可以显著提高一维二氧化钛材料对可见光的有效吸收,使其应用范围拓展至可见光区。同时,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半导体TiO2价带电子将借助贵金属施主能级受激跃迁至半导体空的导带,从而使一维TiO2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光生空穴-电子对发生有效分离。光催化过程中,吸附到半导体表面的有机基团与价带空穴发生反应而被氧化,同时作为电子受体的基团将接受费米能级提供的电子而被还原,以此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维载银二氧化钛纳米棒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称取盐溶液加入到无水乙醇中,磁力搅拌10-35min,得到无水乙醇盐溶液,将钛酸丁酯缓慢滴入到所述的无水乙醇盐溶液中,搅拌反应5-30min,陈化0.5-6.5h,离心并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依次清洗,得到纯白色粉末;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纯白色粉末分散在无水乙醇中,超声分散20min,得到无水乙醇溶液,向无水乙醇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持续搅拌并转入恒温水浴中至溶剂蒸干,得到灰白色粉体;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灰白色粉体置于马弗炉中于空气气氛煅烧处理,得到一维载银二氧化钛纳米棒光催化剂。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的步骤1中的盐溶液选用LiCl、KCl、NaCl、CsCl及KNO3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其中的步骤1中的盐溶液与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1:600-1:200。
其中的步骤1中的盐溶液浓度为0.4mmol/L。
其中的步骤1中的无水乙醇盐溶液与钛酸丁酯的体积比为1:120-1:12。
其中的步骤2中无水乙醇溶液的质量-体积浓度为1/1200g/mL-1/120g/mL。
其中的步骤2中AgNO3溶液的质量-体积浓度为0.5-5.0g/L。
其中的步骤2中无水乙醇溶液与AgNO3溶液的体积比为12:1-6:5。
其中的步骤2中水浴温度为20-80℃。
其中的步骤3中煅烧处理的升温制度为:300℃以前升温速率为2℃/min,300℃至500℃升温速率为1℃/min,并于500℃保持2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均匀的在一维TiO2纳米棒表面均匀负载Ag纳米粒子,粒径可控,分散度高,所使用的试剂均廉价易得,不含有对人体或环境有毒害物质,是一种“绿色”实用的合成方法,并且制备的一维载银二氧化钛纳米棒光催化剂对于水体中的RhB等有机染料具有优良的降解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82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形的寄存器堆读取
- 下一篇:抽取动脉血用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