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原蛋白创伤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0340.6 | 申请日: | 2013-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2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陈雪旭;舒子斌;郭晓凤;高荣华;周思瑶;严亦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40 | 分类号: | A61L15/40;A61L15/32;A61L15/28;A61L15/24;A61L15/20;A61L15/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8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原 蛋白 创伤 修复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胶原蛋白创伤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创伤修复的过程,不仅是各种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和消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系列不同类型细胞、结构蛋白、生长因子和蛋白激酶等形成网络式交互作用的结果。
由创伤导致的皮肤缺损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尽早封闭创面是治疗皮肤缺损的关键.既往临床一般采用自体皮片移植修复创面, 但由于自体皮源的严重缺乏, 导致创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复. 目前国外研究者已开发出多种真皮替代物, 并已初步应用于创伤的修复和疤痕整形等领域, 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 但制品的价格非常昂贵, 因此, 研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真皮替代物具有重要意义. 胶原对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其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已得到实验及临床证实(Shanmugasundar am N, Ravichandran P, Reddy P N, et al Collagen chitosan polymeric scaffolds for the in vitro culture of human epidermo id carcinoma ells[J] . Biomaterial, 2001, 22: 1943- 1951.)。
胶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 真皮组织中约70%的成分是胶原,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 有利于细胞的附着与生长, 可促进创伤愈合. 可与血小板结合,可激活血液凝固因子,形成血栓阻止流血,是很好的止血剂。
目前市场上出现各类创伤敷料。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适应症。薄膜类合成敷料可吸收创面渗液,维持创面湿润,促使坏死组织脱落,对气体和水蒸汽有一定通透性。但敷料吸收饱和后易致膜下渗液积聚能诱发或加重感染,故只适用于相对清洁的创面,不适于渗出性和感染性创面。
研究表明重均分子量17500、分子量分布6.5的胶原蛋白中,既有胶原蛋白,又有具有特殊作用的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类物质(生物活性肽具有提高免疫力等生理功能)。由其制备的创伤修复膜可促进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此外还可以覆盖创面,可主动参与创面愈合。有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的作用。使创面与外界隔绝,有效防止污染和感染。其功能近似皮肤,使局部环境接近生理环境,为创面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创面的愈合。
中医学认为创伤修复需内外兼治,鼓舞气血以生肌敛疮是其指导思想。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多靶点、多环节地发挥作用:调节创伤局部组织血容量,降低组织炎症反应和渗出,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微循环运行,影响纤维结合蛋白的产生和胶原的合成,双向调节创伤中各种生长因子的含量,使其向着有利于创伤愈合的方向发展。紫珠草具有止血、散瘀、消炎的功效。两面针能消肿止痛、减少渗出物及促进伤口愈合。在胶原蛋白创伤修复膜中添加紫珠草、两面针,对创面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消炎、抗菌、防感染的功效。
本发明把创面修复材料制成水凝胶膜状,并添加胶原蛋白和中药活性成分将其有机结合制成新型的胶原蛋白创伤修复膜。本发明增加了创伤修复产品的多样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原蛋白创伤修复膜组合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创面修复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能有效吸收伤口的渗出液、能保持伤口干燥的特点, 能够使伤口快速愈合以及减小伤口疤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胶原蛋白创伤修复膜,按重量份数该组合物由以下组分组成:
胶原蛋白 0.1~0.7份
丙三醇 2~ 5份
戊二醛 1~5 份
淀粉 0.1~1份
羧甲基纤维素钠 0.5~5份
去离子水 8~50份
紫珠草提取物 0.1~0.6份
甘草提取物 0.1~0.6份
两面针提取物 0.1~0.6份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0.1~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师范大学,未经四川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03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矸石热解装置
- 下一篇:桑肠杆菌及利用其生物转化阿魏酸生产天然香兰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