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灯高显色LED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6056.3 | 申请日: | 201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1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高明;陈伟民;宁磊;成业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同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9/00;F21V19/02;F21V3/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7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灯高 显色 led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节能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灯高显色LED灯。
背景技术:
LED即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节能灯是用高亮度白色发光二极管发光源,光效高、耗电少,寿命长、易控制、免维护、安全环保;是新一代固体冷光源,光色柔和、艳丽、丰富多彩、低损耗、低能耗,绿色环保,适用家庭,商场,银行,医院,宾馆,饭店他各种公共场所长时间照明。无闪直流电,对眼睛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台灯,手电的最佳选择 ,目前,大功率LED节能灯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应用,由于大功率的LED节能灯的亮度较高,所以其发热量也随着提高,现有生产企业通常利用LED节能灯的灯头内部空间将驱动电路置入其中,通过灯头的来散热,这种设置方式只能应用于小功率的LED节能灯,否则不但会影响LED节能灯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加快LED的光衰,还有现有的市场上多为单灯头的LED灯,光通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灯高显色LED灯。该技术方案不但解决了现有LED灯泡散热效果差,会缩短大功率LED灯泡的使用寿命的问题,而且同时也解决了单灯头LED灯光通量小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灯高显色LED灯,包括LED节能灯本体(1),两个独立的LED节能灯本体(1)包括灯座(11)、灯罩(13)、驱动电源(4)以及用于安装LED节能灯本体(1)的面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节能灯本体(1)均包括散热部(12),散热部(12)位于灯座(11)与灯罩(13)之间,灯座(11)与散热部(12)固定连接,散热部(12)形成灯罩整体,LED发光体(3)通过基板(2)与散热部(12)连接,驱动电源(4)设置于散热部(12)内,灯罩(13)呈平板状,通过螺栓(5)固定于散热部(12)末端,所述面板(6)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灯头安装孔(61),灯头安装孔(61)同一侧均设置有灯筒(62),节能灯本体(1)通过转轴(63)与灯筒(62)可调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改进方案是:
所述LED发光体(3)设置于散热部(12)末端,且位于灯罩(13)上方。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改进方案是:
所述散热部(12)、基板(2)由铝材料制成。
本发明更进一步技术改进方案是:
所述散热部(12)表面横向、或为纵向设置有多条凸棱(121),凸棱(121)形成散热鳍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一、本发明在LED节能灯本体上单独设置有散热部,同时散热部形成灯罩的全部,LED发光体(3)位于散热部内,散热部设置有凸棱形成散热鳍片,不但提高了大功率LED节能灯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延缓了大功率LED节能灯的光衰。
二、本发明两个LED节能灯安装在同一个灯具面板上,总光通量大,而且可以自由调节光照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LED节能灯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面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包括LED节能灯本体1,两个独立的LED节能灯本体1包括灯座11、灯罩13、驱动电源4以及用于安装LED节能灯本体1的面板6,两个节能灯本体1均包括散热部12,散热部12位于灯座11与灯罩13之间,灯座11与散热部12固定连接,散热部12形成灯罩整体,LED发光体3通过基板2与散热部12连接,驱动电源4设置于散热部12内,灯罩13呈平板状,通过螺栓5固定于散热部12末端,所述面板6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灯头安装孔61,灯头安装孔61同一侧均设置有灯筒62,节能灯本体1通过转轴63与灯筒62可调连接, LED发光体3设置于散热部12末端,且位于灯罩13上方,散热部12、基板2由铝材料制成,所述散热部12表面横向、或为纵向设置有多条凸棱121,凸棱121形成散热鳍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同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同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60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