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车辆及停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4794.4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1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亚锋 |
主分类号: | B60S9/14 | 分类号: | B60S9/14;E04H6/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安徽省南陵县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车辆 停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特别涉及设有停车装置的自动车辆及其停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成为外出的必备工具。但城市规划往往滞后于汽车的迅猛发展,且较多驾驶员存在停车不规范的习惯,如一辆车占据两个停车位。因此,停车问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问题。
目前,解决停车难的方案都是增大停车面积或减少汽车占地面积,如设置立体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开辟更多的地面停车场、在马路上画出停车位、发展微型车等。目前的解决方案存在诸多不足,如:
1、较多城市已经成型,开辟不出新的停车场,不能容纳更多的车辆;
2、由于受制于转向轮的转向幅度,侧位停车时需要斜着进入,车辆需多次调校才能完成,因此目前的侧位停车位面积都较大、较长,降低了停车数量,且耗费时间长。即使这样,对于驾驶技术不高的驾驶员来说,将车辆停泊在侧位停车位仍存在较大困难,经常发生刮擦事故而引起纠纷,安全性低。
还有,停车不规范会降低停车效率。如车辆停在两车位的交接处,造成两个车位仅停一辆车,其它车停不进来。
3、微型车占地面积虽小,但承载能力极其有限,不是大多数人的优选。
可见,现有方案中并没有提高(在不缩小车辆的情况下)停车场的停车能力及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有效降低停车面积、提高停车效率的自动车辆,使得在不缩小车辆的情况下提高了停车场的泊车能力,大大缓解了停车难的技术难题;还提高了停车的安全性和降低了停车时间,特别是侧位停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车辆,所述自动车辆包括动力单元、车身及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车辆进一步包括:
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置在所述车身和移动单元之间,当所述支撑单元展开时支撑车身使所述车轮脱离地面,回缩时所述车轮接触地面;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单元的展开和回缩;
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用于和展开的支撑单元配合以使所述车身移动;
控制人员或设备,所述控制人员或设备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单元。
根据上述的自动车辆,优选地,所述驱动单元是液压或电动装置。
根据上述的自动车辆,优选地,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动力单元。
根据上述的自动车辆,优选地,所述移动单元是设置在所述支撑单元的一端的轮子。
根据上述的自动车辆,可选地,所述自动车辆进一步包括:
用于所述轮子转向的转向装置或用于驱动所述轮子转动的电机。
根据上述的自动车辆,可选地,所述自动车辆进一步包括:
锁死装置,所述锁死装置用于给所述移动单元上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车辆停泊方法,使得在不缩小车辆的情况下提高了停车场的泊车能力,大大缓解了停车难的技术难题;还提高了停车的安全性,特别是侧位停车。该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车辆停泊方法,所述停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停稳所述自动车辆;
(A2)在控制人员或设备作用下,及驱动单元的驱动下,支撑单元展开,从而支撑自动车辆的车身,并使自动车辆的车轮离开地面;
(A3)连接所述支撑单元的移动单元接触地面并移动车身,从而使自动车辆停泊在拟停区域。
根据上述的停泊方法,可选地,在所述自动车辆停泊在拟停区域后,所述停泊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B1)在控制人员或设备作用下,及驱动单元的驱动下,支撑单元回缩,从而使自动车辆的车轮接触地面。
根据上述的停泊方法,可选地,当所述自动车辆不能从所述拟停区域移出时,所述停泊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C1)所述移动单元移动车身,从而将自动车辆移出所述拟停区域;
(C2)在所述控制人员或设备作用下,及驱动单元的驱动下,支撑单元回缩,从而使自动车辆的车轮接触地面。
根据上述的停泊方法,可选地,在所述步骤(A3)中,在所述自动车辆停泊在拟停区域后,锁死所述移动单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上述自动车辆对应的停车场,。该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停车场,所述停车场包括车辆过道、停车位;所述停车位全部为侧位停车位。
根据上述的停车场,优选地,所述车辆通道是单行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亚锋,未经陈亚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47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门座外径测量器
- 下一篇:基于稳态分析的半球向全发射率与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