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供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44563.3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5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韩晓斌;郭德渠;贾文广;宋廷强;徐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沃泰水技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F16L55/033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35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供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在供热管网和用热管网之间的二次加压供热设备,特别是一种新型智能供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加压供热系统中使用的供热设备一般可在供热管网上直接抽取供热介质,主体为水泵机组和电控柜及相关仪表,供热设备能充分利用热源管网的压力,同时可根据用热对象用热负荷的变化通过变频调速而达到恒压供热。但是,现有供热设备还存在如下缺点:
(1)供热设备通常由2-4个水泵组成的泵组通过连接管路组合而成,占地面积大,需要专门建造供热泵房,供热设备安装在供热泵房内。供热泵房一般建造在地面以上,不仅会浪费建筑的占地空间,还有可能会遮挡附近建筑物的光线。在没有设置泵房的旧小区新建或改建供热项目中,往往没有预留设备间,给项目进行造成困难。
(2)供热设备的电机长期在空气中裸露并连续运转,运转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热,不仅需要配置风扇等散热装置维持设备运转,增加了设备的占地面积,还间接地造成了大量设热源的浪费。
(3)伴随供热设备运转,会产生大量持续性噪音(大于70分贝)。如果供热设备安装在高档酒店、学校、医院等用户对噪音容忍度低的建筑或是超高层建筑的设备间中,会对用户造成无法忍受的噪音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供热器,可有效解决现有供热设备占地面积大、能源浪费、噪音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供热器,供热器包括消音管路和内置于消音管路内的供热泵体,所述消音管路的一端与供热管网相接,另一端与用热管网相接,供热介质在供热泵体的作用下,从供热管网经过消音管路进入用热管网。
如上所述的智能供热器,所述消音管路内壁上设置有消音罩,所述消音罩内部为迷宫结构,所述消音罩上密布消音孔。
如上所述的智能供热器,所述消音管路消音罩表面设置有聚胺酯海绵层。
如上所述的智能供热器,所述聚氨酯海绵层表面均匀的分布有消音凸起。
如上所述的智能供热器,所述供热器连接有电控柜。
如上所述的智能供热器,所述供热泵体包括有连成一体的泵体和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通过电机动力线与电控柜相连。
如上所述的智能供热器,所述消音管路与供热管网相接的一端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控柜相接。
如上所述的智能供热器,所述供热管网和用热管网之间至少设置有两组智能供热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体积小,投资少。不需要专门建设供热泵房,安装方式灵活,除常规立式安装外,还可壁挂安装至墙上和地埋安装至地下,可大大节省占地空间和设备间建设投资;
2、节能省电。能充分利用城市供热管网原有的自有压力,同时能实现变流恒压恒温变量供热,大量节约能耗;
3、运行噪音小。由于供热设备的供热泵体本身置于消音管路中,供热介质在消音管路中流动,且消音管路上设置有消音罩和消音层,能够充分降低供热设备运行产生的噪音,一般在10-20分贝,所以供热设备处于静音运行状态,对周围居民生活影响小;
4、废热高效利用。供热泵体运行时所产生大量废热直接传递给供热介质,并由供热介质输送至用户端供用户利用,在解决电机散热问题的同时,达到废热利用的效果。
5、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方便。设备具有缺相、欠压、过压、过流、过载、短路、过热、失速等各种保护功能,调试正常运转后不需操作,管理方便,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用于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供热系统,下面以城市供热管网,以水作为供热介质,采用两组智能供热器为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当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在所述具体实施例中,只要其智能供热器的结构与本发明相同,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沃泰水技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沃泰水技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45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