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水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41758.2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5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董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珊 |
主分类号: | F24H1/40 | 分类号: | F24H1/4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9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水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锅炉,具体涉及一种水冷壁的水循环采用强制循环的热水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区域供热发展迅猛不断增大。热水锅炉的单机容量逐渐增大,对于大容量的锅炉,其炉膛尺寸很大,水冷壁受热上升管不仅是单位面积受热负荷增大,而且单根管的总热负荷也增大,一旦热网水中悬浮固形物含量超过国标过多,由于自然循环系统中水冷壁受热上升管中水速较低,没有自清能力,而且悬浮固形物的存在使自然循环的重度差形成的压头降低,进一步降低自然循环速度,这些因素更易造成水中悬浮微粒附着在高温受热管内壁而结垢,致使水循环摩阻增大,水流量减小,进而造成爆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的热水锅炉的水冷壁的水循环为自然循环,由于自然循环中水冷壁的受热上升管中水速较低,且悬浮固形物的存在使自然循环的重度差形成的压头降低,自然循环速率下降,造成水中悬浮微粒附着在高温受热管内壁而结垢,水循环摩擦阻力增大,水流量减小,进而爆管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热水锅炉。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一种热水锅炉包括上锅筒、下锅筒、第一下集箱、第二下集箱、第三下集箱、第四下集箱、对流管束、前墙水冷壁下降管、第一侧墙水冷壁下降管、第二侧墙水冷壁下降管、后墙水冷壁下降管、第一上升管、第二上升管、第三上升管和第四上升管,上锅筒和下锅筒通过对流管束连通,后墙水冷壁下降管的两端分别与上锅筒和第一下集箱连通,第一上升管的两端分别与上锅筒和第一下集箱连通,第二上升管的两端分别与上锅筒和第一下集箱连通,第三上升管的两端分别与上锅筒和第一下集箱连通,第四上升管的两端分别与上锅筒和第四下集箱连通,第二侧墙水冷壁下降管的两端分别与上锅筒和第二下集箱连通,第一侧墙水冷壁下降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下集箱和上锅筒连通,前墙水冷壁下降管的两端分别与上锅筒和第四下集箱连通,所述热水锅炉还包括第一旁通管、第二旁通管、第三旁通管、第四旁通管、第一管道泵、第二管道泵、第三管道泵、第四管道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第一旁通管的两端与第一侧墙水冷壁下降管连通,第一旁通管上安装有第一管道泵,位于第一旁通管的两端内的第一侧墙水冷壁下降管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的电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管道泵的电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二旁通管的两端与前墙水冷壁下降管连通,第二旁通管上安装有第二管道泵,位于第二旁通管的两端内的前墙水冷壁下降管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的电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管道泵的电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三旁通管的两端与第二侧墙水冷壁下降管连通,第三旁通管上安装有第三管道泵,位于第三旁通管的两端内的第二侧墙水冷壁下降管上安装有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的电信号输出端与第三管道泵的电信号输入端连接;第四旁通管的两端与后墙水冷壁下降管连通,第四旁通管上安装有第四管道泵,位于第四旁通管的两端内的后墙水冷壁下降管上安装有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的电信号输出端与第四管道泵的电信号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自然循环热水锅炉中的水冷壁由自然循环改变为强制循环,并和设置在上锅筒和下锅筒之间的对流管束组成新热水锅炉,本发明的热水锅炉,对流管束是自然水循环,水冷壁为强制水循环。一旦突然停电,此强制水循环自动改变为自然循环,可保证水冷壁受热上升管中水维持继续流动,循环速率上升,水中悬浮微粒附着在高温受热上升管内壁由于强制流动而不易结垢,水循环摩擦阻力下降,摩擦阻力相比原有的自然循环的5~30牛顿降低了10%~20%;水流量增大,流量相比原有的自然循环流量成倍增长,流量相比原有的自然循环的5m3/h~2m3/h增加了20%~40%;由于水冷壁采用强制循环,使管内的结垢减少,有效地避免了爆管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锅炉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珊,未经董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17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液相氧化制备四氧化三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