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负载型介孔钯多相手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5240.8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2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陈雪莹;汪玉;贺鹤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44 | 分类号: | B01J23/44;B01J35/10;C07C29/145;C07C3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载 型介孔钯 多相 手性 加氢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非负载型介孔钯多相手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具有规整的两维六方、三维立方单螺旋或三维立方双螺旋的介孔结构,比表面为30~80m2·g-1,孔体积为0.20~0.50cm3•g-1。该催化剂以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作为硬模板采用超声双溶剂法制得。通过控制介孔二氧化硅硬模板的拓扑结构、水热处理温度以及还原剂的种类,可以控制介孔钯催化剂的介孔结构、孔径大小以及晶面结构。本发明的特点是:该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介孔结构、孔径大小和晶面结构;该催化剂在苯乙酮及其衍生物多相手性加氢制备手性α-苯乙醇反应中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非负载型介孔钯多相手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手性化合物的研制和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目前世界上50%以上的医药和15%以上的农药具有手性。以手性药物为例,2005年单一异构体的手性药物销售额突破了1720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手性药物为例,大量医学实践证明,外消旋的两个对映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因此研制和开发单一异构体的手性药物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作为获得单一异构体手性化合物的重要途径,多相不对称催化氢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手性α-苯乙醇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中间体。与其他合成方法相比,苯乙酮多相手性催化加氢生成手性α-苯乙醇最具原子经济性,符合当今世界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而且多相催化剂固有的易分离、易操作的优势使其可重复使用,更具经济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因而人们对它的研究非常活跃。然而,由于苯乙酮是双不饱和官能团化合物,分子中既含有苯环又有C=O,在加氢过程中苯环和C=O都可能发生加氢反应,因此要高选择性地获得α-苯乙醇并非易事,相对应的,要高对映体选择性地获得单一构型的手性α-苯乙醇则难度更高。T?r?k、Perosa和Hess等研究了苯乙酮在辛可尼定修饰的Pt/Al2O3催化剂上的加氢,发现其对映体选择性普遍小于20% (Torok B., Balázsik K., Szollosi G., Felfoldi K., Bartók M., Chirality, 1999, 11, 470;Perosa A., Tundo P., Selva M., J. Mol. Catal. A: Chem., 2002, 180, 169;Hess R., Mallat T., Baiker A., J. Catal., 2003, 218, 453.)。Tungler等研究了苯乙酮在L-脯氨酸修饰的Pd/C催化剂上的加氢,实现了22%的光学选择性,(R)-1-苯乙醇的得率为78% (Tungler A., Tarnai T., Máthé T., Petró J., J. Mol. Catal., 1991, 67, 277.)。Vetere等研究了苯乙酮在手性有机锡修饰的Pt催化剂上的加氢,也只获得了20%的对映体选择性(Vetere V., Faraoni M.B., Santori G.F., Podesta J., Casella M.L., Ferretti O.A., J. Catal. 2004, 226, 457.)。近来,Cheng、Marzialetti和Yang等研究发现手性修饰的负载型Ru和Ir催化剂在芳香酮的手性加氢中展示出优于Pt和Pd的对映体选择性,但是Ru和Ir的流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Cheng H.Y., Hao J.M., Wang H.J., Xi C.Y., Meng X.C., Cai S.X., Zhao F.Y., J. Mol. Chem. A: Chem., 2007, 278, 6;Marzialetti T., Oportus M., Ruiz D., Fierro J. L. G., Reyes P., Catal. Today, 2008, 133-135, 711;Yang C. F., Jiang H. Y., Feng J., Fu H. Y., Li R. X., Chen H., Li X. J., J. Mol. Catal. A: Chem., 2009, 300, 98.)。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芳香酮多相手性加氢的研究还相当有限,手性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反应对映体选择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52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多功能刮刀
- 下一篇:汽车转向管柱调节耐久性能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