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业务需求的多尺度频谱接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4450.5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9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晖;刘伟;杨龙祥;朱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6/14 | 分类号: | H04W16/14;H04W24/00;H04W7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业务 需求 尺度 频谱 接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媒体通信技术领域,涉及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基可变长于Markov 模型的频谱预测方法和频谱接入策略,具体指的是基于业务需求的多尺度频谱接 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频谱分配策略引起的大量频谱资源的浪 费与频谱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由此认知无线电(CognitiveRadio,CR) 技术应运而生。认知无线电系统通过对周围频谱的感知和动态接入,以实现频谱 资源的有效共享。其中,频谱接入技术用于解决是否接入及如何接入空闲频谱的 问题,是提高认知无线电系统频谱利用率的核心技术。传统的频谱接入方式仅根 据当前的信道状态做出决策,容易引起主次用户的信道冲突,属于被动式的频谱 接入方式。基于预测的主动式频谱接入方式,根据信道的先验知识对未来的信道 状态进行预测,进而指导次用户的频谱接入,能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的QoS。
现有的基于Markov模型的频谱预测算法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1阶Markov 模型下一时刻的状态仅与当前的状态有关,预测能力有限;N阶Markov模型随 着阶数的增加,计算复杂度以指数级增长;HMM模型的训练需要大的训练样本, 增加了复杂度;POMDP复杂度较高,只适合小规模问题。此外,它们仅仅对信 道下一个时隙的状态进行预测,对未来更远的频谱状态未考虑,然而主用户可能 在下一个时隙之后重新出现,次用户需要立刻退出当前信道,造成频繁的频谱切 换。由于频谱选择、重新配置工作参数等一系列原因,频谱切换会产生一定的切 换延迟,不可避免地导致临时的通信中断,降低次用户自身的QoS,而且会对具 有频谱优先使用权的主用户产生干扰,此外,频繁的协议交换还会增加系统的开 销,造成整个系统性能的下降。因此,选择空闲信道接入时,要考虑到未来多个 时隙信道空闲概率的变化,尽量降低可能的频谱切换概率。然而现有的预测算法 还不够完善,选择一个合适的预测算法对认知无线电系统的性能改善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多用户多业务的情况下,不同业务对频谱空穴的时长需求是不一样的,而目 前的频谱接入策略主要针对次用户信道选择过程进行分析,未对次用户接入的频 谱空穴的长短进行讨论。现有的频谱接入策略对次用户的可用频谱范围、信道冲 突、信道增益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然而某一类认知业务可能出现相似的频谱 使用方式,如果次用户盲目进行频谱接入,不仅会影响认知业务的QoS,同时也 有可能降低频谱空穴的利用率。例如,将业务需求较长时间的次用户接入连续可 用时隙较少的信道,会导致次用户在多个不同信道中的频繁切换;同样,将业务 需求较短时长的次用户接入连续可用时隙较多的信道,会导致频谱空穴利用率底 等问题。可见,盲目的频谱接入将导致次用户在多个信道之间频繁的切换,抵消 掉前期信道选择过程中对性能的改善,同时,次用户业务需求与信道连续可用时 隙的不匹配还会带来大量可用频谱的浪费。
为此,本发明利用可变长Markov模型中概率后缀树(ProbabilisticSuffix Tree,PST)对信道的状态进行多尺度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业 务需求的多尺度频谱接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基于业务需求的多尺度频谱接入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业务需求的多尺度频谱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A,构建PST状态树;
次用户获取授权信道使用状态统计信息,经采样转换为二进制序列,作为构 建PST状态树的训练序列,并通过学习过程构建PST状态树;
用含有不同字符个数的字符串s标识PST状态树中的节点,字符串s中字符 个数Ns不大于D,D表示Markov模型的最大记忆数量,用σ表示字符,添加到 PST状态树中的字符串s需满足以下三个约束条件:
训练序列中字符串s发生的概率P(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44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